时间:2014-12-1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李向武,生于1952年,是天津文物博物馆学会专业收藏委员会紫砂协会会员。40年多来,他收藏了1200余件紫砂藏品,家中从客厅到走廊,再到卧室,贴墙绵延着一排排的橱架,上面摆满了茶壶、香炉等紫砂制品,“光是挨个将这些藏品仔细擦一遍都得好几天”。
说藏史
藏之路
紫砂壶是我国传统的手工陶制工艺品,壶艺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明清两代极为兴盛。李向武收藏的紫砂壶极其丰富,材质有紫泥、本山绿、降坡泥等,造型更是繁多,“紫砂壶都是手工制作的,极具特色,绝没有两把一样的壶”。因为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更显珍贵。李向武说,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包含了许多文化,不仅是本身的工艺技术、造型艺术和茶艺文化,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和雕塑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爱茶到爱壶用壶养壶均有讲究
李向武对紫砂壶的喜爱来自对茶的喜爱。小时候,李向武的爷爷好喝茶,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沏壶茶喝。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别人家大多喝4块钱一斤的“高沫”,李向武的爷爷却宁愿省吃俭用喝着一斤8元、10元甚至20元的茶叶。
20岁时,李向武在车间工作,他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省钱买好茶喝。李向武说自己当时喜欢喝茶却不知道茶该如何喝,直到单位的张大爷给他上了一课。一次,张大爷跟他开玩笑:“傻小子,你喝的都是嘛啊!”接着,张大爷从自己随身携带的紫砂“手把壶”中给他倒了一小杯茶,李向武试着喝了一口,立即折服了:味道真不一样!从此以后,李向武就迷上紫砂壶。
李向武表示,紫砂壶具备特殊的“气孔”结构,这种结构一不夺香,二能透气。“夏天用玻璃杯沏茶,过3个小时茶就黑了,而用紫砂壶沏的茶喝起来还跟刚沏好的一样。”李向武十分爱惜自己的紫砂壶,讲究好茶养好壶,坚持“一茶不事二主”,一把壶只泡一种茶。
赏壶有讲究三层次审美更全面
李向武认为懂紫砂壶,不仅要会识别原料、年份和制作者,更重要的是懂得欣赏它的美。他认为紫砂壶审美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美术审美。除了懂得鉴赏壶身字画的优劣,更要明白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李向武特别收藏了一些民俗风格浓郁的老寿星壶,这些壶由于容量较大,一般壶身上留给创作的空间也比较大,特别是用于送人以示吉祥的寿星壶,有的绘有牡丹和白头翁象征“富贵白头”,有的绘有瓜和蝴蝶取耄耋老人之意,寓意长寿。二是造型审美。一把壶必须设计合理,配比合理,才会有美感,“很多当代制的壶局部精细,但头大身子小的,比例失调,看起来太蠢、没有灵气。”三是几何审美。李向武特地展示了一件本山绿紫砂壶,壶为菱形,壶身则由一根根竹子分为十二等份;壶嘴和壶把都嵌在菱形的角上,“现在的工艺师既没这个技术,也不敢这么做,没这个耐心。”
李向武的收藏中最得意的就是天津的“豫丰”紫砂壶。豫丰公司的紫砂壶不仅制作精美、工艺讲究,壶底用的落款也很有意思,葫芦中书“豫丰”二字,极有地方特色。
文人“心头好”小壶传承中华文化
一把紫砂壶共有钮、盖、腹、把、嘴、足、孔等七个部分。而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把有单把、圈把、斜把、提梁把;整体造型更是纷繁多样。
李向武说,很多紫砂壶造型创意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清代著名的制壶大师杨彭年和陈曼生,他们合作创作了很多著名的紫砂壶。比如,“井栏壶”的灵感就来自于在乡间看到的少妇于井边喝水景象。井栏壶,壶身似圆柱形,壶口壶底上下几乎等大,看起来就像一口井;壶柄曲
线圆滑弯曲,就像是少妇在弯腰。而壶如其名的“柿子壶”,上下扁平,壶身分为八瓣,看起来真像个栩栩如生的柿子。还有极富特色的“仿鼓壶”,其外形就像小孩玩的玩具鼓。
不仅造型传神,紫砂壶作为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欣赏壶身上的诗词书画也是一大享受。李向武展示了其所珍藏的明清紫砂壶,这些壶身上一般都有精美的书画作品,要么是书写有力的诗词,要么是意境深远的小画,更有字画皆有相得益彰的壶中佳品。
藏之悟
壶艺立体更有质感
在收藏紫砂壶的过程中,李向武常常感受到修身养性的惬意和舒适。目前人们常用的壶大部分是水泥壶、灌浆壶,对身体不好,而紫砂壶的“一两黄金一两砂”首先就保证了材质的健康。
李向武说,紫砂壶是手工制作的,一个工艺师一种手法,去除了模子批量制作的呆板,更有特色,百看不厌。“比如我看电视时喜欢放个壶在身边,就会慢慢被壶的造型、工艺吸引,这种艺术的立体体现,更有质感。”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