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1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著名学者张颐武把紫砂界的吕氏父子称做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王羲之、王献之。吕俊杰16 岁开始学艺,第一天踏进紫砂厂,父亲就让他在对面坐下来,非常严肃地对他说:你既然吃了这碗饭,以后和同辈人相比就不仅仅要跨一步,而是要跨十步,跨一百步。
从小耳濡目染,令他的起点颇高,基础功课扎实。而富有前瞻性眼光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技艺趋于成熟,马上对他说:你要出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时我已经结婚,很留恋家庭生活,父亲的决定让我很痛苦。”但最终他还是到新加坡留学,三年之后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对我今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上世纪90 年代初,那里艺术氛围浓厚,观摩了很多在国内还看不到的艺术展览。”
父亲在艺术道路上煞费苦心,而他也没有让父亲失望。“经过了很多坎坷,我这辈人80 年代进紫砂厂,出来的没几个人,评上省大师级的就我一个。”2010 年3 月10 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吕俊杰紫砂艺术展”上,他作为紫砂艺术新生代的领军人物,用充满“原创与跨界”的“五色土”向首都各界完美诠释了宜兴紫砂艺术的独特魅力。
“吕氏绞泥”是父子二人的独特紫砂语言,吕俊杰传承绞泥衣钵并发扬光大,从而“发展成为一种表达自然万千气象的语言方式”,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评论道。
“这技艺既是技术的,更多是艺术的。绞泥艺术把国画的意境,油画的色彩,装饰画的现代效果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像打拳,介于有意无意之间,看似行云流水,但做的时候是有控制的,胸有成竹。有设计但不留痕迹,融合了功力在里边。”
“我喜欢我的创作环境是安静的,每天工作时不愿人站在旁边看,这是二十多年来的习惯。
进入工作状态后很投入,也不喜欢一边讲话一边工作。”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他满脑子都是图。“设计像孕妇十月怀胎破茧而出。既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创作过程中会出现瓶颈,但一旦突破会带来很大愉悦。”他的夫人也是他的师姐,同为父亲的高徒,吕太太说:“有时灵感一来,他会半夜突然爬起来画草图。”
在中国美术馆个展上,凤凰传媒掌门人刘长乐评价他的作品,“每一件都会说话,都有生命。”
在展出的66 件作品中,除了40 件原创之外,有26 件作品是他与当代艺术界知名人士的金石书画的唱和与合作。
欣赏紫砂,既有视觉美,触觉美,也有功能美,造型美。“触觉很重要,是心理的东西,好也有坏直接影响心理。所有的东西越用越旧,唯独紫砂越用越新,随时间变化,像温润的璞玉,这点符合文人内敛的气质。”
紫砂诞生600 年来,在历史上一直深受各时代文人雅士之追捧。一把名家紫砂壶可以抵上中产阶级的全部资产。而近年来虽然在宜兴从事紫砂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形势却不容乐观。“做壶的人可能不少,但真正能沉下心来钻研艺术、有所创造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如此下去,紫砂的艺术精华会是后继乏人。”吕俊杰的担心不是多余的,紫砂艺术面临危机,“百分之九十的人在模仿,我们不能总吃老祖宗的饭,要在前辈的基础上有发展,创新是生命。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创造。” 吕俊杰拿来他正在筹建中的紫砂艺术馆实景设计图,那是一座经典的江南建筑,简约大气,庭院中有花花草草,小桥流水。在水岸边,停靠着一只江南特有的乌篷船。“我更大的责任是要让紫砂传播,让时尚的年轻人感觉紫砂是好东西。现在年轻人的思想是社会的主导,要年轻人支持你,让精英支持你,我把紫砂文化命名为精英文化。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我可能是紫砂的另类。”
在他眼里,作为紫砂人,如果只会做,就是个匠人。“技术是形而下的东西,艺术是形而上的,是精神。精神是无法复制的。只有随着你的修为的提升而提升。是阅历的积累和叠加。”
青年时代的吕俊杰一直是个时髦青年。如今,他也在标榜作为现代紫砂人的生活态度,要时尚,他自己平时还是喜欢穿名牌开名车。“如果老是穿着一件老棉袄,踩着一辆破自行车,畏畏缩缩,邋里邋遢,这样是亵渎艺术。紫砂艺术家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健康的,时尚的,对生活充满阳光和热爱的。做一个有时代特征的传统艺术家,让喜欢紫砂艺术的人,感觉到紫砂艺术带来的快乐,给生活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推崇紫砂创作的时代感和时尚感。范曾先生说,东西好,自己还要吆喝。“我赞成他的观点,艺术市场化,艺术一定要进入市场,让市场检验你。吴冠中、傅抱石,没有市场检验如何会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好东西是让人欣赏,让大众喜欢的。孤芳自赏的时代过去了。茅台酒这么有名气了,难道就不需要做广告吗?艺术家要充满自信,如果觉得你的作品拿不出手,人家不喜欢,肯定证明你功课没做好。我们把功课做好了,就不怕别人不喜欢。不怕经不起检验。”吕俊杰相信紫砂越来越会受到人们喜爱,一切艺术来自民间。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齐白石说,学我者亡,逆我者昌。传承是把经典传承下来。模仿是死路一条。”
吕俊杰以行动告诉世人,紫砂必须走过从工艺美术到艺术的跨界。“我们这代艺术家担负的责任更大。前辈高山仰止,但现在艺术当追随时代,我们这代艺术家如何在不断创新中,把前代优秀作品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