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1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郑长峰的作品蕴含诗意
身穿浅蓝与本白色相间的条纹麻质中装,香云纱裤子,脚蹬老北京布鞋,光头、长髯、剑眉,今年三十三岁的郑长峰,一身行头有别于宜兴众多土生土长以造壶为生的手工艺人。
现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的郑长峰,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美术系,科班出身的他对壶的理解显得更深一层。他说,造一把满意的紫砂壶,恍如与自己相遇,共同品味一杯醇酒,情不自禁沉醉其中,好几天都会觉得日子非常充实。
凭《虚扁》脱颖而出
尽管「造型」鲜明,但一开口,郑长峰还是流露出些许书生气。他说,好的壶是自己爱不释手的壶,即使你什么也说不出来,可是当你捧著壶的时候,心中就会充满幸福和快乐,一直不忍放下壶而让美好的感觉消失。造成一把好壶一直会自豪,觉得自己福气蛮好、做人很成功。
大学毕业后,郑长峰进入紫砂厂做设计,被当地浓郁的紫砂氛围浸润,造壶成为他的最爱。郑长峰说,想造一把好壶,有时候,刻意是无济于事的,很多时候是一种偶得。
郑长峰制作一把传统造型《虚扁》三度获得大奖。近观《虚扁》,调砂深紫色,胎薄而规正,造型大胆奇巧,壶体扁而不塌,口盖合拢成为一条圆浑的线条,与盖面的薄云线及壶身互相衬托。短嘴直而微弯,把成圆环形,嘴、把比例恰当,巧致流利,如由壶体上天然生成。
郑长峰笑著说,宜兴造《虚扁》的人很多,惟有他造的《虚扁》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所有艺人造的滴子都是扁的,而他造的滴子是高的。郑长峰说,他这并非有意而为,是无意间把原本安在其它茶壶上的滴子不小心安在了《虚扁》上,直到进窰烧成出来才发现,不过这把高滴的《虚扁》流线异常优美,寓潇洒于纤巧中,看上去一气呵成,韵味更足。
《六方尊》清品不群
郑长峰从造壶中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最佳途径,高雅和世俗,华彩和简洁,抒情和叙事,实用和欣赏,在他手握的一丸泥土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他率意而作,随心变幻,出手皆成华章。
郑长峰钟情方器。他认为,方器方正沉著、饱满稳健,方方正正如同做人的道理。所以,郑长峰将更多热情倾注在全手工制作的方器上。
郑长峰的方壶有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分量轻,抓握起来就更方便、舒适,因为他制作的紫砂壶片条打得比较薄。
郑长峰说,一般来说,制壶的泥片条通常在三毫米左右,过薄入窰烧制时成品率低。他就在这个厚度上做文章。他在打片条时都是控制在两点五毫米以内,别小瞧这相差的半毫米,它不仅仅减轻了壶的分量,减轻了抓握的负担,更是一种对常规的挑战。两点五毫米厚度的片条在制作和烧成时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为此,郑长峰不知道用了多少泥料:整夜地造,起一个身筒,拍一个泥片,不合适就捏碎了重来,泥不能用了就再换一块来做。他现在的成功是建立在很多个烧坏了的壶之上的,对郑长峰来说,也是对力度、手劲和气场的把握能力的又一提高。
郑长峰说,方壶很难造,起一个深筒,打一个泥片,壶上的每一条线,尺寸要掌握得分毫不差。
他设计制作的《六方尊》在业内颇受好评。此壶色呈深栗,珠粒隐现;状若洪钟,线面清爽,棱角分明。嘴、把皆为六棱,方中带曲;四面佛刻,禅味悠长。六方嵌盖,配以六方体壶纽,整把壶主题鲜明,首尾呼应。
宜兴多竹,郑长峰自小喜欢竹子,老家的门前屋后都种竹子。画画的时候,他常以竹为题材,如今造壶,也以竹入壶。而他对于竹子的理解又非仅限于「形」,比如他的《龙头一品竹》,打破了「龙头一捆竹」的常规,取代了以竹子围壶身的老型,只将壶体设计成一节竹段,再在壶纽上点睛。其实真正的竹子表现,也正是这样:毋须过多的形的体现,或绘在壶盖上,或藏于壶底部,尤其是线条和那股子气到位了,整个竹子的主题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
《逍遥竹》别出心裁
《逍遥竹》是郑长峰的代表作。他说是那一阕逍遥词《冬竹》给了自己创作意境:
劲节霜杆直,虽霜欺雪压,不改青葱。任尔东南西北风,龙摆尾、凤点头,气度从容。挺拔虚心不忍曲,卓尔不群,可怜板桥累画工。一身奉献无虚掷,纵剥皮抽筋,不改初衷。虽经砍削沤压,青自青,白自白,自在轻松。华夏自古崇高洁,千古清誉,尽付韦编茶话中。
这首词本身将竹之气度、气节都展现开来,更是将竹子的风采铺开画卷。于是,郑长峰的《逍遥竹》,取材天然,造型独特,泥质圆润,造工细腻。壶盖为竹节绞泥圆珠造型,雕塑精巧、传神,窝于两截竹之间,盖上点缀竹叶装饰,嘴和把均以竹节照应,构思巧妙,设计得体,壶中更透露出大自然的灵气。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