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0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问道求艺的三重境界中,张哲伟正在向“见山是山”的境界跋涉,也许要不了多久,当他蓦然回首时,他所要追求的紫砂艺术境界,正在“灯火阑珊处”,与他,相视而笑。张哲伟与“艺术”二字有着深厚的渊源。生于陶都宜兴陶艺世家的他,注定这辈子与艺术结缘。如果说素描、国画、色彩、雕塑、捏塑……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他通向紫砂艺术殿堂的阶梯的话,那么,他的紫砂艺术必定因这些不同凡响的基石而神采飞扬。
问道学艺 修行境界
书画文章、诗词歌赋。中国人无论问道还是学艺,都讲究“境界”二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紫砂也不例外。紫砂的境界,博采众家之长,兼修各类艺术,于平淡处见珍奇。张哲伟的紫砂艺术就是从小便开始“修行”的一种境界。
他出生于陶艺世家。父亲张焕生、母亲肖金娣在堆花、浮雕、壁画、器皿造型设计制作方面都有着较深的造诣。张哲伟从小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与紫砂相关的人与事,对紫砂从小就非常喜爱。艺术的语言总是相通的,喜爱紫砂的张哲伟对书画文章也特别喜欢,幼年就开始随海派画家邵家声先生学习素描、色彩、国画,接受了很好的艺术熏陶。邵家声从艺几十年,才具全面,艺贯中西,多画种、多风格、各类题材均有所涉。幼时学水彩入手,在水彩画领域深有造诣。受邵家声影响,张哲伟也多面发展,在书法、绘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张哲伟对于艺术的追求还远不止这些。热爱艺术的他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专业时,中国著名雕塑家张永浩、唐锐鹤、杨建平3位先生给了张哲伟悉心的指导。在学习雕塑期间,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刻绘风格所产生的文化碰撞与交汇,给张哲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今后自成一派的紫砂创作积蓄了灵感与思路。宜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张哲伟,让他着迷。上世纪80年代,张哲伟如愿进入宜兴陶瓷公司随父母学习堆花、浮雕、壁画和器皿造型设计制作。这些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时常让张哲伟沉醉在其中,学不知返。上世纪90年代,天性对艺术有着很高兴趣的张哲伟又投入无锡国家级大师喻湘涟门下,学习惠山传统手工捏塑。被称为“捏塑圣手”的喻湘涟是泥人世家的后人,她的粗货造型简练,概括丰满;她的手捏戏文形象生动,装饰性强,极具江南地方风味。捏塑技艺独有的艺术语言,为张哲伟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之后,张哲伟又拜宜兴著名紫砂陶艺纂刻家沈汉生为师学习陶刻技艺,颇具书画功底的他在学起紫砂陶刻来如鱼得水。“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是问道学艺的第一重境界。张哲伟的学艺之路也是这样,先从精通知识技法开始。只不过,他的开始,因为有着天生而来的兴趣,显得那么乐趣无穷。
气韵温雅 自然写意
从小就徜徉在艺术天地的张哲伟,对紫砂一直以来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紫砂从古至今就在以自己独特的形态,传递着文化与艺术的不同声音。因为接受过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张哲伟的紫砂创作既参照传统造型,又融合现代元素,自成一派。而张哲伟的作品最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读出中国画的写意、雕塑的抽象、捏塑的细腻,善于观察和发现自然之美的张哲伟,还经常将生活中的所得在作品中体现,呈一派田园风光。
在创作中如鱼得水的张哲伟经常感叹自己的幸运。从小生长在陶艺世家,得以选择自己的爱好作为终身事业,是第一幸运;在人杰地灵的宜兴学习了多种艺术、各种技法,是第二幸运;遇上对的人,做对的事,是第三幸运,也是他迄今为止感到最为幸福的事儿。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遇到知己。在张哲伟没有遇到鲍惠萍之前,对这句话完全没有感觉。直到1992年,他将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时候,鲍惠萍出现了。共同的艺术爱好、艺术追求让两个人越走越近,他们经常一起探讨紫砂的设计与制作,从理论探讨到实际制作中的和谐与争论,无不让两人在欢欣畅快的同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两人果然成为夫妻,在紫砂的创作之路上共同跋涉。由张哲伟和鲍惠萍共同创作的紫砂作品,五色晶莹、气韵温雅,工朴而妍,尽展细、润、温、凝的特色,而且注重摄取绘画与浮雕之长,与壶艺实现有机的结合。不仅如此,张哲伟还善于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技艺当中汲取众家所长,为紫砂所用。青铜、瓦当、砖石、玉器等元素也常常被他们巧妙地“拿来”,古为今用。从小修习书画的张哲伟还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上“挥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张哲伟作品较为熟悉的人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大多数以原矿的紫泥、清水泥为主,创作的作品则能很好体现出紫砂古朴自然的砂土本色。在紫砂创作的“第二阶段”,张哲伟与爱人一起,为紫砂文化“衣带渐宽终不悔”,经历了从制作简单的实用器皿向艺术品创作的过渡,其作品工整大度,透出阳刚之气。
千姿百态 自成风格
在张哲伟的紫砂作品中,可观、可品的元素千姿百态,造型、陶刻、绘画、书法……融为一体,妙趣横生,格调不凡。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传说,也是文化。是王者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古至今,无论建筑、服饰,还是日常用具,都能看到龙的纹饰。同是龙的传人,张哲伟对于龙的喜爱根植于心。由张哲伟、张焕生与鲍惠萍共同创作的“中华龙壶”,就是这样一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整件作品由原矿紫泥制作,古朴之风咄咄逼人。壶钮由一坐龙形成,龙神态威严,呈腾飞之势。壶嘴是一个仰天长啸的龙头,象征着中华民族蒸蒸日上。壶脚以云纹为形,壶身上是张焕生亲笔所书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整体造型古朴洗练。2010年,“中华龙壶”获得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铜奖。
在谈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时,张哲伟感叹其中的不易。一件作品,从最初的构思到绘图,到打样,到最终成品,历经了半年时间。常常是今天拿起昨天的草稿,就会产生更多新的想法,于是重新推翻设计。几易其稿,最终成型。与“中华龙壶”经历了同样的创作过程、题材相同的作品,还有“龙生九子组壶”。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之说。在“龙生九子组壶”当中,巧妙地运用古代青铜的造型,融合了“铺首”、“瓦当”等元素。壶嘴、壶钮、壶柄……龙的语言无处不在。
除了传统元素,生活中的所见也都可成为张哲伟的题材,而有着书画功底的张哲伟手中的紫砂作品,也宜动宜静,充满了写意的风格。“荷塘清趣壶”整体都像是一幅水墨画,轻卷的荷叶作为壶盖,叶柄巧妙地延伸为壶钮,荷叶上静卧一只青蛙。壶身是一枝向下覆盖的荷叶,叶边一只青蛙跃跃欲跳。荷叶上茎纹分明,两只青蛙活泼有趣,蛙鸣声不绝于耳,好一派荷塘清趣,意境悠然。
“新松鼠葡萄壶”则在田园意趣之外融入了雕塑手法。壶钮上的松鼠形态逼真、壶身上的葡萄清香可人。雕塑的手法与浮雕的线条相得益彰,赋予“松鼠葡萄壶”新的感受。“大圆珠壶”形态饱满,取型于传统光素器中圆器的经典代表形制“一粒珠”, 壶身圆润饱满,把流线条流畅,再以一粒小珠饰为壶钮,与主题相呼应,远观之,犹如明珠般圆润。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