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1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至今,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在宜兴做壶,更别说紫砂壶的存世量了。走进宜兴,最大感受就是卖紫砂壶的店铺多得根本记不住店名,一位北京作家把丁蜀镇形容为一个“满天星斗”的紫砂大仓库。有些店里挂满了大师合影照,有的壶像旧社会农村里的孩子,连个正经八百的名字都没有,我问过一位女店主,她笑着摇摇头:“百八十块钱喝茶的玩意儿,能用就行了呗!”
宜兴紫砂壶的种类层出不穷,全手工壶、半手工壶、磨具壶外,最有讲究的算是职称壶,由于职称高低直接影响壶的价格,成为代工壶泛滥的一个诱因。最令紫砂藏家头疼的还是大店流出的名家代工壶,不仅所代工的名头大,数量更大,有些甚至得到了个别大师级名家的默许。
说到紫砂壶的种种甄别招数,泥料不能不看,名气越大对泥料越挑剔,但不绝对。我认识一位三十多岁的制壶高手,名气不大,之所以能成为圈内抢手的代工壶者,首先得益于家存不少老辈儿留下的各种老泥,开始有制壶名家花高价来买,再后来,有的干脆连泥带工都请他一起代劳了。代工壶一般由本主自己在壶坯上钤印,如果只看收藏证书、壶上印鉴和所用泥料,未必就能分出真假。朱银木说过一个令人吐血的壶事,某位紫砂爱好者曾拿来一把25万元买的紫砂壶请他给估个现价儿,他怕对方伤心不忍明言,只说这辈子是没有翻身的希望了。其实,被忽悠的对象往往多少都懂一点儿紫砂。
小壶造就了紫砂大市场,然而,许多紫砂经营者也被大市场快速形成的“黑洞”忽悠了一把。没有任何说明,去年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北京紫砂艺术馆消失了。曾几何时,开紫砂店成为一种时尚,收藏紫砂壶是一种生活。朱银木说,过去追着名家走的那些紫砂商户,由于拿壶价高于市场价而难以倒立支撑,现今不少已经撤店。
对此,有明眼人指出,紫砂壶从实用器到艺术品再到收藏品,越来越容易被商业操作所左右,紫砂文化在天价拍卖中更是形同浮云。一直以来,很少有谁去认真评论名家壶的得与失,这本身就是紫砂文化缺失的表现,有褒扬无针砭,致使多数紫砂艺人的文化层次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传统壶型盛行不衰,始终无法远离曼生十八式。宜兴的紫砂壶大多很怀旧,创新则集中于一批高学历的学院派陶艺家群体。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主张紫砂变革的学院派创新意识更强烈,因而更容易被视为紫砂异类,但接受者却日渐众多。从当年宋双才主导创办的“半壶论坛”、“中国陶都网”、“宜兴紫砂论坛”到上市公司欲出资50亿元开建“壶联网”,小壶大市场逐渐转变为小壶大思路。可以预见,壶还是那把紫砂壶,泥还是那方阳羡泥,传统紫砂不会再是哪一个“顾景舟”的故事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