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刘光:“学院派”创造紫砂刻绘新语言

时间:2015-07-1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学院派”,这个位于山东济南文化东路上的艺术工作室里,摆放着近千件紫砂壶刻绘艺术品,它们从多个角度诠释着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刘光和同道们的新探索: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在新的介质和环境中,产生了新的审美意趣和风格,强化了生命力和表现力;另一方面,紫砂刻绘从匠人为主的“工匠时代”,进入精英艺术家参与的“学院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学院派”注重学术性、原创性、研究性和艺术性,在当代中国紫砂刻绘界树立起一面新旗帜。

  与刘光相识多年,交谈颇深,仍感觉触摸不到他艺术深度、广度的终极处。在刘光的艺术世界里,总有那么“一点”在前面闪着光亮,诱惑我们,这“一点”又是向前不断移动的,这就使刘光一直站在艺术的高点和前沿。

  “跨界”和“融合”是刘光艺术生涯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他能够在中国紫砂刻绘界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他从4岁开始练习书法,本来走的是文人套路,却不按常规兼习武术,亦文亦武;打下厚重的传统书画基础之后,他自我否定,跳出俗套,研究书法的“倒书”,把没人触及的“宇宙洪荒”作为绘画创作主题……这使他的艺术格局不断壮大,艺术境界愈加恢弘。但无限的生命张力,使他仍不满足,一直在寻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题材。

  他遇到了紫砂,也许是天定的缘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光还在部队工作。在江苏宜兴,他第一次接触到紫砂壶,被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打动了。从古至今,茶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而汇集了艺术、实用和收藏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紫砂壶,更成为一种文人符号。现在,使用和收藏紫砂壶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时尚。作为艺术家的刘光,习惯性地去紫砂壶上寻找艺术图案,他失望了。找遍宜兴市场,这里的紫砂壶上竟然没有像样的书法或者绘画样式。他有一种想和紫砂融为一体的冲动,这敦厚、圆润、雅致、含蓄的紫砂,很符合自己的性格和艺术品格。他请当地匠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紫砂壶上,似乎有了感情的寄托。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光认识了当时刚刚出道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葛军,并在其帮助下尝试着进行紫砂刻绘创作。与一种新材料的磨合很痛苦,刘光却乐此不疲,慢慢的,他熟悉了紫砂的材质、功能、手感和脾性,准备在紫砂上进行纯粹的艺术创作。

南瓜

周伟光作品《南瓜

  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设想。历史上,宜兴等地也有紫砂刻绘,那是一种工艺。当地工匠用一种很细的小刀,把艺术品缓慢而机械地复制到紫砂壶上,即使很大的字体,也要画出线来,剔除中间部分,工细、刻板,虽然也有书卷气,但是刘光觉得这些手段“很不过瘾”。明清时期,文人开始深度参与紫砂制作,书画家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名声最大的陈曼生,发明了“曼生十八式”,实现了书画和紫砂的完美结合。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艺术家主要依靠工匠把自己的艺术品移植到紫砂壶上,有些信息会变形、减弱和失真。自己能不能直接把紫砂壶作为艺术创作载体,打破“千壶一面”的格局?那将是紫砂刻绘史上的一个突破。刘光决心在“工具”上进行变革,他说,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再到陶器、青铜、农耕、工业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工具更替升级带来的。要在紫砂壶上进行艺术创作,必须对刀具进行改革。刘光以前有篆刻的功底,他几经琢磨,把匠人用的小刀换成大刀,以刀代笔,追求“一刀成形”, 大刀阔斧,酣畅淋漓,结果出现了刀笔味道并重、书卷气和金石味兼顾的突出效果,刘光把它命名为“书写性刀法”。

  工具一变天地宽。刘光的紫砂刻绘越来越纯熟,效率大大提高,既然自己可以进行紫砂刻绘创作,为什么不能让更多造诣深厚的艺术家集中起来,形成一股潮流,引领紫砂从传统走向现代,并催生新美术思想的诞生。经过两年筹备,2012年1月,“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在山东艺术学院应运而生,中国紫砂刻绘领域第一次有了“学院派”。他们举办了自己的大型展览,展出原创作品300余件,一时间,“学院派”声名远播,成为北方紫砂刻绘艺术的引领力量。刘光成为研究会会长,他和同道被称为“八刀客”。他们在一起探讨紫砂刻绘,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在刀具、刀法、表现形式、艺术理念上都有所创新,更好地表达出紫砂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意味。

  紫砂壶材质坚硬,空间有限,形状立体多变,面对这一新的介质,刘光像发现了一片艺术的“新大陆”,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渴望。每次下刀前,他都会久久地审视着那一把把紫砂壶,像面对着一个个性情各异的人物,自己在和他们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透过他们的眼神,仿佛能看到泥与火燃烧出的陶瓷,看到历史文脉的传承,看到历代紫砂大师们留下的旅痕。他不知道自己的刀会刻出什么,一些大的框架和感觉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终于如呼啸的巨浪,从胸中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线条开始跳舞,颜色已经摇曳,新的灵感不断涌来,他像一个弄潮儿,驾驭着线条的节奏、韵律和变化,尽情驰骋,当图案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紫砂壶上时,悬念也就结束了。艺术家、紫砂壶、刻刀,在那一刻彻底地融为一体,要遵循传统书法和绘画的法度,又要突破它们的束缚,随方就圆,将错就错,一同开始艺术的“探险之旅”和“超越之旅”。

  这一过程中,刘光称之为“裸刻”,其难度在于“戴着镣铐舞蹈”,创作过程充满未知和不可预测因素,在局促的空间,不用或者少用颜色,更抽象、凝练和简洁地用点、线、面,表现传统书法和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内涵精神,且神韵盎然,真正体现“学院派”紫砂刻绘的水平

  刘光紫砂刻绘的内容和题材很广泛,既可以是纯粹的书法创作,也可以是传统水墨的再现,且人物、花鸟、山水俱佳。那些本真古拙、禅意妙思、天然妙曼的人物,那些铮然有声、挺起脊梁的汉字,被刘光刻在紫砂上,绘在瓷器上,既保持了原来的韵味,又更加立体、丰富、余味缭绕。在循环往复的融会贯通之中,刘光从量变到质变,进入艺术上的“自由王国”。紫砂刻绘这一全新的载体,反哺了刘光在宣纸上的书法与绘画创作,看他在宣纸上写字或者画画,感觉气势磅礴、力透纸背、老辣沧桑、奇趣无穷,金石味道飘溢……这就是“反弹琵琶”的结果。

  在刘光的紫砂工作室里,摆着一把小紫砂壶,上面刻有一个悬挂着的瓜果,寥寥三五笔,简单用金线勾勒,我感觉它更像一个青春期的女人体,饱满多汁,狂野清纯,温情四溢,充满了生命本真的扩张力量,也洋溢着艺术无尽的意蕴。没有更多枝蔓,却好像有一股无形的气场在托着它,使它在飞扬灵动中,又稳如泰山。

  这种气场就是艺术家不断创新的艺术实践、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这是工具之外的“灵魂”。

  刘光说,最近自己还有两大想法,一是总结“学院派”紫砂刻绘的实践和理论,出版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书,让更多人知道“学院派”紫砂;二是推动美的艺术以更多样化形式,比如紫砂、衣着、家具、城市空间,附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这是他艺术创作的更大动力源泉。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宇轩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