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14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近日,上午10点,“紫玉暗香”——海峡两岸紫砂珍品联展在南京博物院隆重开幕。来自北京、南京、宜兴和台湾地区及海外40多位知名陶瓷专家,参加了开幕式前的“蜀山窑址出土标本观摩会”。今年85岁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在助手的搀扶下,兴致勃勃地观看展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宜兴紫砂名家徐秀棠告诉观众,紫砂完全能够传世下去,关于“真正的紫砂泥将会灭绝”的说法纯粹是商家炒作,不必担心。
明代紫砂壶身贴葡萄叶子
开幕前的半小时,组委会为此次展览特意安排了一场“蜀山窑址出土标本观摩会”,观摩会现场,一张长方形大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紫砂标本,长桌旁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部分观众。南博紫砂研究专家杭涛拿起一件塑有松鼠纽的壶盖,“这是蜀山紫砂窑址出土的明代晚期标本”。记者问为何要塑一只松鼠,旁边的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研究员黄健亮说,这个盖子的壶身一定是葡萄纹样,表达了中国传统多子多孙的吉祥之意。说完他领着记者去展厅,找到一把外销欧洲的紫砂壶成品,壶身为葡萄纹饰,壶盖上塑了一只小松鼠作为壶纽。据黄健亮介绍,制作壶身时,为了让欧洲人感到逼真,是用真的葡萄叶子贴在壶身上,采取印压的方法刻出纹饰的。
外国专家触摸标本很兴奋
记者在展厅里还发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士忙个不停,她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她名叫埃娃,来自荷兰普林赛霍夫博物馆。她兴奋地对记者说,她也是一位紫砂研究者,“能亲手触摸标本很兴奋,我在欧洲从没有见过明代的紫砂标本,这次机会难得。”只见埃娃拿起一把残壶标本,向负责蜀山窑址出土的杭涛请教,杭涛介绍:“这把纽扣型盖壶很特别,展品中有一把壶跟这个纽扣盖一样,都采用了模压技术,壶身用了铺砂工艺,是乾隆时期才有的,乾隆本身很喜欢紫砂,还对制作工艺提出过具体要求。”听了介绍,埃娃说,看到了这些真正的紫砂标本,回去后对自己馆里的收藏鉴定有很大帮助。她告诉记者,如今欧洲流行喝中国茶,但用欧洲生产的瓷壶喝茶没有中国紫砂壶有感觉。
一位观众看见宜兴紫砂大师徐秀棠正在为观众讲解,立即上前提问:近几年一直有一种说法,因市场需求量太大,玩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宜兴紫砂泥将会被采集完,不久就要灭绝的说法,你认为可能吗?“十个人中有七个人问我这个问题,这纯粹是炒作,太害人了,还说紫砂泥有毒。炒作的影响太大了,我们讲几百句不如他们商人说一句话。究竟是说地上没有了,还是地下没有了?我带你们去宜兴看看,在地上打个孔是很方便的。”徐秀棠激动地告诉观众,制造这种谣言的人,囤积紫砂泥在手中,因此可以在市场上抬到二三万元一吨。徐秀棠说,紫砂泥只是一种制作紫砂器的基本原材料,它与田黄石和玉石不同,能值多少钱?关键是看谁来做,做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有价值。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