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上世纪80年代,李长平还是杭州灵隐一带的治安民警。因为所负责的片区里有不少紫砂工艺品店,耳濡目染,李长平也开始买起了紫砂。
李长平最早买的都是新紫砂,但渐渐就开始有朋友怂恿他:“要买就买老壶。”这样的话听多了,李长平怀着好奇之心到古玩市场“寻古”。他还记得看中的第一件“老紫砂”是一件洋桶壶,它的使用痕迹非常明显,一望而知是把老壶。李长平把它买回家,置于一堆新壶之中。洋桶壶本来就个子大,再加上凝重的包浆,使它在一堆新壶中格外耀眼,李长平日夜端详,心中有种莫名的感情被激发了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踏上了“老紫砂”这条漫长的收藏之路。
朱建伟作品《镶金清风》
“老紫砂”的赝品特别多,李长平毫无悬念地也被“打过眼”、“吃过药”。但他有个习惯:买到假壶从来不退货。为了让自己长记性,他把假壶放在家里、办公室最明显的位置,时刻警醒自己。他还曾经专门跑到宜兴,一口气买下21把高仿“老紫砂”,为的就是和真壶进行对比研究。用这种办法,李长平一点点练就对老紫砂“望、闻、问、切”的鉴伪本领。
为了“老紫砂”,李长平曾像“孤胆英雄”一样深入山西平遥附近一个古玩集散地“捡漏”。不仅如此,他还差点为收藏丢了性命:2003年冬天,他在山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寻到一把李玉树款的提梁壶。在归途中,因河上的木桥被巨大的冰块冲垮了,冰块堵塞在河面上。同去的向导把壶塞在怀中,大家战战兢兢地爬过了河。“当时只要手一打滑,就是人和壶一起掉进河里,想想都后怕。”
如今,李长平的“老紫砂”已有千余件之多。其中“宝贝”不少:比如一把邵大亨所制的仿古紫砂壶。邵大亨是近代紫砂泰斗顾景舟最为崇拜之人,目前圈内公认存世的邵大亨所制紫砂壶不超过10个,而李长平手中这件即是其中之一。虽有残缺,亦极为难得;他还有一件清末紫砂艺人范鼎甫制作的大梅桩紫砂器,据史料记载,大梅桩作者范鼎甫是范大生的师父,擅长紫砂雕塑,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过大奖,但范鼎甫的传世器却极为稀少,此件藏品弥补了历史的空白。
在诸多“宝贝”中,李长平还收藏一些极为“简陋”的作品:泥片一卷就是壶嘴,泥条一粘就是壶柄——这种紫砂壶,一般藏家都看不上眼,李长平却一点不歧视它们。“确实不值什么钱,但它代表了紫砂艺术在起源阶段的真实风貌,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很有价值。”所以,这把壶被他陈列在了自己的博物馆中非常显眼的位置。
收藏老紫砂 图的不是钱是快乐
和现在诸多信奉“以藏养藏”,甚至完全将艺术品作为投资或投机手段的“行家”不同,李长平一直坚守“只藏不卖”的原则。
2006年,李长平自费出版了一本《明清紫砂珍赏》,这本书让他在业内获得了不小的声誉,很多人找上门来。“一把我当年3500元买的孟臣款小朱泥壶,一个老板一路追着要,最后出到15万元;还有人说,你这本书上所有的紫砂,我2000万‘一枪打’,行不行?”
李长平全都婉拒了。“说实话,这些钱对我来说不是小数。可真的就没动心。”为何不动心呢?连李长平自己也觉得奇怪,为此他思索了很久。
“可能我从一开始收藏老紫砂,图的就不是钱,而是快乐。我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时就开始玩壶,每把紫砂都是靠省吃俭用买来的。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壶带给我快乐,所以我爱壶胜过爱钱。几十年来这种快乐没有改变,直到今天仍是如此,所以我不需要把壶再换成钱。我对自己收藏的‘老紫砂’的爱,到了今天已经是一种‘老夫老妻’的爱。它们每一件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不能说今天觉得她长得不美了,或者价格到位了,我就把它给卖掉……这是我们之间的缘分,它们到了我的手里,我就得照顾好它们。”
收藏老紫砂那么多年,李长平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由此了悟“见过即拥有”的真实含义。“收藏老紫砂让我得到了快乐,但天下的紫砂是买不完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想拥有的事物。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永远无法圆满。我现在去拍卖会,看一看,摸一摸,增长了见识和了解,已经觉得十分满足。现在遇到喜欢的紫砂,没有人拍,我拍;有人跟我竞价,那我收手。好东西得到了认可,我就满足了。它的好留在了我的心里,我心即安。”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