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1994年,在中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四枚“中国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中,紫砂壶名家顾景洲、周桂珍、潘持平、施小马等四人制作的四把紫砂壶跃然于上,当即引起海内外紫砂壶收藏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单说当年施小马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熟练的技术脱颖而出,“拷贝”出了清末道光、咸丰年间赫赫有名的制壶名家邵大亨的“八卦束壶”(又名“龙头一捆竹”),邮票背景面以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先生文集》诗中的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为底衬,使一把“龙头一捆竹”显得格外高贵典雅。
施小马,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2003年高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实力派大师人物,紫砂四小龙之一!其父为施福生(紫砂工艺厂建厂元老之一,制壶名艺人),1971年进紫砂工艺厂随陈福渊学习。1988年、1990年两次进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设计专业进修。擅制方器,是一代方器高手,荣获"中国紫砂名人"称号。
在当今壶界,有许多人认为现代紫砂壶工艺的发展应在求“新”上做文章,该超越传统,故而使得当代紫砂作品也就越来越尖锐,同样也使众多制壶者举棋不定。
然而,施小马却坚定地认为,紫泥工艺属于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的艺术品,不像瓷器那样有着华丽的外表,紫砂的创新不能脱离传统,若论“求新”,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留下时代的痕迹,或者说留下时代的感觉,但须有“章法”,离开了“章法”就等于传统京剧唱腔用钢琴或小提琴伴奏让人看得不太舒服。
由此看来,制作紫砂壶工艺的传统“章法”在施小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施小马对此比喻道:“明代家具设计上非常简练,但使人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舒服。同样一把好的紫砂壶有的在造型上并不抢眼,但能让人把玩无穷,越看越喜欢。”施小马认为,明代家具和壶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一致的:和谐即是大美。明代家具与做壶之章法同样如出一辙:内敛而不张扬,骨子里依然是虚静。
施小马以为,过去宜兴有“精陶”“紫砂”“彩陶”“青瓷”“美陶”等“五朵金花”,我们过于一味求新,导致“五朵金花”只剩下“紫砂”一朵花了。我能听得出施小马一番忧患意识。言外之意,如果我们再不把紫砂壶做精做细,我们还有何面目面对祖先,这不仅仅是对目前传言宜兴紫泥无尽开采造成资源短缺问题,而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深思和考虑。
施小马制壶感觉极其敏锐,每一把壶都是在用心灵与紫泥的对话中感悟出来的。他的作品不但传承宜兴紫砂壶历史底蕴之美,而且能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多次在丹麦、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展出,并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陶瓷专业设计评比大奖。就连当今把玩紫砂壶的高手都对施小马的作品推崇有加,因此被海内外收藏家赞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
施小马行事低调且从不张扬自己。他朴实无华,有的则是独立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言及紫砂壶的“骨子”,无外乎有内敛、朴实、实在、不张扬之说。施小马正是如此。与其性格相应,施小马也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制壶风格——方壶。其壶如人:刚正不阿、棱角分明、无拖泥带水。
正因如此,施小马的作品屡屡在国内外玩家手中传递,深受收藏者的极度衷情。在目前宜兴制砂行业中,施小马是制壶界最具典型意义的实力派人物。不知是性格成就了施小马成为方器高手,还是方器迎合了他。
施小马可圈可点的作品甚多,如《玉璧紫韵》《传炉》《珏提》《红与黑》《垒》《构成》《凌云》《朴方》《丰收》《玉蝉紫竹》《丰园提梁》《六瑞》《宝菱》《大彬六方》等等。仅从“陶艺世家”和“紫砂世家”这两顶桂冠出发,只要是他信手拈来、信手传捏之壶,足以在他自己的工坊里安享晚年。但他却过多地讲究不随意做壶,而是每每驰骋心怀之际时,灵感迭出,好壶即成。以他之言,若真能成就一把好壶,须得用心灵与紫泥沟通。在施小马看来,制砂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和心灵的理解,也可以诠释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他把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情趣融进了他的作品中:
施小马菱花套壶 拍卖价208万 2014年
他以整体造型正反两组曲线组合而成的《菱花套壶》作品,线条柔和而不失挺利,繁而不乱,细细品之,宛如水中菱花绽放。让人观玩后回味幽长。
《红与黑》 拍卖价28.75万元 2012年
《红与黑》是施小马启用心灵感悟于现代建筑及结构穿插的手法造型主体,集紫泥特殊性之优,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立体感强、色泽对比强烈,表现了紫砂特殊制作工艺和朴实无华的紫砂内涵。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