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3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近日,“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正在上海龙美术馆 (西岸馆)展出,汇集了众多自明清至当代金石家所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铭刻及拓本题跋作品,而宁波玉成窑文人紫砂作为压轴藏品集中亮相,令人眼前一亮,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金石界大师们纷纷点赞。不为人知的是,这批玉成窑作品绝大部分是由宁波藏家、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宁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长张生提供。
“当知道张生有近60件玉成窑古代紫砂藏品,得知宁波民间对紫砂、对玉成窑会研究到这么深的程度,这令我感到十分吃惊”,本次特展的策展人、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说道,“要是我的老师海上画家唐云生前看到展览的盛况,他肯定也会欣然到宁波来赏玩的”。
宁波玉成窑为何如此受到海上甚至全国金石界及艺术界大师们的器重?玉成窑究竟凭着什么样的魅力,被他们法眼相中集中亮相上海滩一展风姿?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展览现场一探究竟,为派粉解开谜底。
在“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中,有五件梅调鼎题铭的玉成窑紫砂壶集中现身。
玉成窑一向被收藏界视为珍品,在中国紫砂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文人紫砂至梅调鼎时代已达巅峰。紫砂界曾有这样的评价:“千年紫砂,绵延至今;雅俗共赏,文化先行;前有陈曼生,后有梅调鼎”。据考证,现今存世的梅调鼎紫砂传世古壶数量极少。
童衍方指着展厅中的一件刻着梅调鼎铭文的瓜娄壶介绍道,“此壶由海上画家唐云收藏,这次是特意向唐云先生的大公子借出来展览的”。
这件瓜娄壶形如南瓜,壶身上刻着“生于棚,可以羹,制为壶,饮者卢”几个字,边上有“赧翁铭”的梅调鼎落款。
这“赧翁”便是玉成窑创始人梅调鼎的别号。梅调鼎(1839-1906),晚清书法名家,清代浙东书风代表人物,被誉为“清代王羲之”。
清代同光年间,梅调鼎倡议开创玉成窑,得到沪甬两地名家资助,在慈城林家后花园一隅建窑,由王东石、何心舟制坯,延请海派绘画大师任伯年、胡公寿、虚谷、周闲等作绘,专事文人紫泥砂器,烧造时间不长,出品数量十分有限。
“梅调鼎题铭的这件瓜娄壶,对南瓜的特点抓得非常准。壶形很饱满,但不显肥,充满生机,很有张力,壶身上的纽做得很自然,上面铭文也很好,其中‘饮者卢’的‘卢’即指《七碗茶歌》中的‘茶仙’卢仝,寓意饮者都可成为卢仝那样的茶仙”,宁波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生告诉甬派记者。
壶随字贵:文人紫砂代表作齐亮相
展览现场,张生提供的四件梅调鼎题铭的玉成窑紫砂壶,也都大有来头。
一件玉成窑汉钟壶落有“林园”款,刻着“韵石制”,壶身上还有铭文:以钟范为壶用,辟团茶上有凤。铭文署名“赧翁”。“林园”“韵石”是制壶名手何心舟的名号。张生透露,此壶也是海上画家唐云旧藏。相比其它玉成窑紫砂壶,此壶从造型、制作难度上均略胜一筹。
一件玉成窑提梁壶高达16厘米,壶身刻着三行长长的的铭文,署名“赧翁",还有“曼陀花馆”“韵石制”字样的落款。这“曼陀花馆”也是何心舟的名号。
“这么漂亮的玉成窑提梁壶极其少见,我以前也只在书上见过,因为在紫砂壶中提梁壶制作非常难,更何况还刻有梅调鼎的铭文,出自何心舟的精心之作,所以更显珍贵了”,童衍方赞叹道。
一件玉成窑汉铎壶高9厘米,壶身如钟,壶身刻铭“汉铎”两大字,下刻释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署“赧翁”刻款。为清代韵石制,落有“曼陀花馆”款。
汉铎壶是玉成窑很精典的造型。据了解,海上画家唐云先生也收藏过一把汉铎壶。说起来其中还有一段佳话呢。
“我这把是原配的,唐云旧藏那把几乎跟这把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唐云拿到的那把没盖子”,张生娓娓道出一个典故。
此次展览的另一件重器是玉成窑任伯年款高仕纳凉图浑方盆,这件晚清紫砂玉成窑花盆,正面画着人物,一位老者斜卧在树荫下乘凉,神态怡然自得,还露出两个脚趾头,落款是任伯年。
任伯年,“清末海派四杰”之一。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任伯年留在宁波最好的,也是世所罕见的一件紫砂人物作品”。
晚清时期,任伯年曾在北仑小港望族李家教书四年。其间,出于文人爱好,在宁波籍书法大家、诗人梅调鼎的带领下,在沪甬两地的名门资助下,参与了宁波慈城玉成窑的创办。合作者还有胡公寿、虚谷、徐三庚、陈山农等金石、书画名家和文化名人,以及制壶名家王东石、何心舟等。
“我太喜欢这件紫砂花盆了,紫砂上的人物绘画一流,整件紫砂气韵生动,意境高远”,张生告诉甬派记者。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