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1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千年的紫砂历史,有人说这是一部历史人文著作。而映射其中的现代紫砂文化,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壶如其人”的特点。很多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的突显。
传统紫砂工艺在现代紫砂文化中突飞猛进,很多紫砂作品在“泥”、“型”、“功”等特点上都有了显而易见的进步和发展。一批批传统实力派大师的浮现也使得紫砂 作品以“款”为延伸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升华。“以人为本”的紫砂价值观念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而现代紫砂文化对“人”的注释也衍生了诸多问题与争议。从制 作理念出发“传统派”与“学院派”的争议更值得我们去深思。
紫砂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是老一辈艺术家不断累积的心血与汗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延续,更是中国特有的也是世界骄傲的文化遗产。而紫砂工艺的发展是在传统紫 砂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的累计和沉淀。紫砂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历史都显得特别与众不同,而传承又使得每一段历史的发展得到了延续与进步。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紫砂传统。无可厚非的是传统派在紫砂文化中的作用。
每当品茶论壶的时候,我总喜欢提起顾景舟老师的那把石瓢。何为“景舟石瓢”,我看到的是一种传统紫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一把小小的石瓢,映射出的却是一种文化,这就是经典,这也是传统,但也不仅仅只是传统!我想这就是顾景舟老师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原因。
很多人也许有共同的看法:好好的紫砂壶,为什么偏要在上面加上那些条条杠杠,弄的匪夷所思。看着别扭,用起来也不舒服。就好比“年轮”类的花器卖的再好,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传统的石瓢实在。
而 在诸多艺术人和收藏家倾向传统派的同时,我不得不为“学院派”说几句心里话。不能用单一笼统的眼光看待紫砂壶的价值,其也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或者是一件日用 品。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紫砂作品的衍生价值也体现在把玩、收藏、艺术欣赏及人文之上。虽说很多创新性的作品在实用上与传统器形相比的确略有逊色,但从艺 术欣赏的角度来说,很多作品还是具有独特的把玩性和欣赏价值。如果真的喜爱紫砂文化,应该从各个方面学会理解欣赏紫砂作品,同时个人艺术欣赏品味也会得到 不断的提升。
吴芳娣:《事事圆满》
纵而观之,这种认识理解上的偏差体现在几个方面上。
首先,中国人对传统的认可也是一种历史传承,不得不说这促使着文化得以更快的发展。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大部分人的选择,而很多新颖创意类的作品很难一时半会被接受。但我个人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所必然产生的作品和观念,而若干年后现今的那些“学院风”会不会变成历史中的传统?这个我不敢评论,但我相信如果经得起考验那么必然成为历史的传承。
其次,在大部分人的认识和理解中,紫砂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很多传承下来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洗礼。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失艺术与实用的价值。而学院 派的很多创新作品本身存在不久。其正在的价值有待时间考量。但不得否认的是不论传统还是学院,都在不断的创新,很多老的传统艺人,也在将传统的器形加以自 己的想法与理念,创新不局限于学院派。每一个新的观念,每一件新的作品都需要时间的考量,自然留下来的称之为经典,传承下去,也将成为未来紫砂艺术传统的 一部分。
接着,实用性的问题又一次被推出来拷问,不得不承认,我自己是设计制作学院派作品,虽然传统器形也能做的体面得当,但手上做的润瓜、年轮等壶形,的确在实用性上敌不过传统器形。更有甚者,我曾遇到一位藏友跟我抱怨,他买的花器尽不知道盖子在哪。这类问题的出现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一直在说,紫砂的基础价值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品,而失去这个基础价值,那么一个没有实用性的实用品, 本身的存在就是矛盾的。而当今紫砂圈,面对老匠成群的传统圈,一批年轻人主导的学院圈,在制作方式、制作技巧、文化掌握上相比老一辈艺人的确有所欠缺,他 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锻炼。但不论哪个圈子都有一些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乱捣浆糊的人,目前所看年轻气盛不畏江湖老的年轻人居多。但不能一棒而论的 是,我们要看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经得起考验的人才值得我们尊重,那些作品才能得以发扬传承。
然后,对于作品本身,这 两派的表达思想、制作方式、创新理念都有很大的区别。前者很注重历史传承下来的紫砂艺术风格,在制作方式上秉承世代师传的硬技巧,在表达思想上也以老一辈 艺术家的整体想法为框架,虽也不在创新,却是以传统为基础后进行的设计与改进。每一件作品都很容易看的出其中的奥妙和精髓。看似陌生却又觉得无比熟悉,不 得不承认传统作品和这类传统风格的创新作品还是目前市场的主流。而以年轻人为主导的一批学院派,其制作方式则不局限于传统师传技巧,在制作工具上都有很大 突破,石头、树皮、树叶等应接不暇。为更好的表达作品思想在技巧上也有一定的创新。理念也有一定的突破,老人们都说年轻人的想法多,我看一点都不为过,学 院派的创新理念已经远远不局限于紫砂壶方圆形体。象形类的水果树木动物、写意类的年轮朽掇烟云等层出不穷。
最后,对于这两种风格,我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作为一个紫砂壶制作设计的泥匠,最早我学会的是传统的制作技巧制作方式,我人生第一把紫砂 壶就是仿古,当我接触紫砂壶的时候我就决定为此付出一生。之后我也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制作了西施、石瓢、汉铎、筋囊等传统器形。而如今我已设计制作了很多 创新作品:得瓜、润瓜、朽掇、朽韵等,很荣幸的是每一把作品都获得过奖项、上过新闻、百度也都能查询的到,甚至有些已被博物馆收藏。而在当今社会我的这类 作品已被贴上学院派的标签。一开始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但在我的心里,我热爱的是紫砂壶,紫砂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在我的心里,我将为之付出一生, 我的人生目标就是将其发扬广大,将真正的紫砂壶文化传承下去。“以人为本”、“壶如其人”!
“喜爱阳羡红茶,不是因为香醇,而是隆中对后的难舍难分。喜欢宜兴紫砂,不是因为艺术,而是寸泥心中的真诚执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理念。如果一定要评价 传统与学院,那我觉得这种提问本身就是错误的。紫砂文化只存在传统与创新,学院就是创新的一个特殊标签。传统是文化传承的决定基础,创新则是文化发展的必 要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对于文化艺术必须要学会理解、就好像手和脚一样,没有多余的,而是相互搭配的。如果刻意分类标签去针对,那么我觉 得这是艺术与做人的悲哀。我很感谢那些发现问题,指出现象,挑出毛病的人,他们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艺术,紫砂文 化需要质检员,人类发展需要监考老师。而焚书坑儒的作风不该存在艺术界!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