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匠心独运 达者永恒
怀念徐达明大师逝世一周年
徐达明大师英年早逝,至今让我痛心不己。一年来,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脑海浮现,回忆三十多年的交往,点点滴滴在我心头。
达明是1985年6月份随父亲徐汉棠一起来到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那时我在二厂当厂长,之前我们并不相识,也就是来到我们二厂后,他才正式跟着父亲学做茶壶,而他的爱人王秀芳、妹妹徐雪娟已是从艺多年的制壶工人,而他的女儿徐曲刚刚满5岁,我们亲切地叫她小曲曲,这个称呼一直喊到现在。如今,徐曲继承父业, 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陶艺家。
达明出生于1952年,在读初中时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这趟车,七十年代末上放后,先是在陶瓷公司窑炉队上班,后来到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由于他下乡后学过木工并练就一手好活,于是就叫他当了木模工,再后调进宜兴紫砂工艺厂,依然当木工,开始是为厂办展做一些红木架子,怪不得他一学做茶壶,上手就很快,而且审美观特别强,眼光也很独到。要知道,木模工在木工序列中是难度较大的工种,而且使用的都是优质硬木,不仅费劲费力,还必须十分仔细地完成第一道工序,因为木模对尺寸的要求和产品脱模的要求十分高,否则,做出来的陶瓷产品就不合格,这也就逼着达明狠下功夫,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本领。
木工和做壶都要靠手,用心、动脑去完成每一件作品,都属于“匠”的范畴,手工艺的活儿。汉棠老师来二厂后,我们就成立了研究所并任命他为所长,因此达明也在研究所上班。
作为厂长,我几乎每天要去研究所转一转看一看。一开始,达明学做传统作品,第一把做的就是茄段壶,据老辈艺人说,大凡学做茶壶,都是学做茄段开始,按照紫砂壶制作技艺的一整套工序流程操作,当然这也是他父亲徐汉棠对他的要求,并告诫他,学做茶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老老实实坐几年冷板凳,从打泥条开始一步步来,达明做到了,而且非常认真,上手也很快,这也是与徐门紫砂世家的遗传基因有关。
达明的好学与勤奋是出了名的,他凡事都很认真,也很执着。来二厂后,他的精神很愉快:工作状态很好,尤其是能让他做茶壶,似乎是遂了他多年的心愿,因为自从知青回城后他工作过的几个单位,做什么工种都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单位统一安排,叫你做什么就得服从分配。虽然父母亲做茶壶,爱人做茶壶,弟弟徐维明也做茶壶,偏偏达明就不安排做茶壶。因此,达明到了二厂分配他做茶壶,他当然高兴也十分珍惜,尽管己三十多岁再学做茶壶是晚了点,但由于他的兴趣很浓,悟性又高,学艺的氛围又好,又有父亲亲自授艺,和爱人王秀芳又是志趣相投,所以很快就展现了他的做壶才能,传统的《茄段》、《掇只》、《石瓢》、《仿古》、《虚扁》,一把把临摹成功,徐氏风格一脉相承,他的作品很快受到港台客商及国内玩家的喜欢。他被选送参加农业部、江苏省乡镇企业评比的作品屡屡获奖,为企业赢得了不少荣誉。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当时已是颇有名气的乡镇企业,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一个典型,是苏南模式的集体经济,和国有、大集体企业比,它的机制要灵活得多,对人才的渴望尤为迫切。因此,徐汉棠一家来后,不仅受到县乡领导的重视,更受到了厂里干部职工的尊重,鉴于徐达明同志的优秀表现,很快就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继而连续当选为十一届无锡市政协委员,十三届宜兴市政协委员。在技艺上的突飞猛进,很快成为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在2010年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中,又以高分入选,成为宜兴产区当时唯一的一对父子国大师(徐汉棠老师既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又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九十年代中期,作为坚持集体经济的紫砂二厂进行了改制,紫砂艺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这时的徐达明己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的紫砂技艺日见长进,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紫砂艺人中凤毛麟角的几位国大师之一,不仅担任了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的副会长,还担任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艺设计中心的副主任,他的努力,他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2004年,应美国陶瓷教育年会的邀请,达明和我们一起去了美国,这次中美文化艺术交流,让他受益匪浅。
2013年,应韩国陶瓷文化协会的邀请,达明及夫人王秀芳,女儿徐曲携带他们的紫砂作品在首尔举办展览,他的陶木相结合的紫砂作品,深受韩国人的喜欢,这也是达明来二厂后,一方面子承父业学做茶壶,一方面他独辟蹊径闯新路, 由于他的木工基础好,于是用红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与他做的紫砂壶相嵌,经过他的巧妙构思,严格的工艺,做到结构紧密,严丝合缝,木质的壶把与紫砂材质的壶体,两种不同的材质,却能浑然一体,色泽搭配也让人愉悦,泡茶使用时,更有壶把不烫手的舒适感觉,陶木结合的紫砂壶一问世,立即就成为紫砂玩家、藏家的抢手货,成为传统紫砂的经典创新之作,也成为了达明紫砂艺术生涯中的一个亮点,一个成就。
陶木结合的紫砂器,连续在第七、八、九届中国陶瓷设计创新评比中获金奖、银奖。
在传统艺人中,达明是一个宁静致远的典范,他不好烟酒,工作起居很有规律,一门心思致力于紫砂艺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唯一爱好也与专业有关,就是寻寻觅觅收藏古陶瓷、收藏宜兴均陶,因此他也是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的理事。他总能在其他陶瓷艺术,就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中有所借鉴,找到他想要找的东西,更好地为他的紫砂艺术不断创新寻找灵感。他有许多古陶瓷和宜均陶的藏友,不时参与他们的一些交流活动,也时不时会收到一些符合心愿的藏品,近几十年来,他所搜集的古陶瓷和宜均,已在国内很有名气。
达明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且眼光独到,意志坚定,这恐怕与他下乡当过知青吃过苦有关,和他学木工手艺有关。在三十多岁再投身紫砂艺术时,他既有紧迫感,又显得十分淡定,理想与目标了然于心中,成为三十年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
隐约中知道,达明早在十多年前就查出有病患,只是手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没有太认真地当回事,总认为自己年富力壮,也许能扛得过去,仍然浸心于他的目标理想当中。到20 1 5年春节我去看他,他还只是说浑身骨头痛,恐怕是腰椎盘所引起,其实是病灶已扩散所致。
这一年,我忙着筹备第八届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张罗“百年景舟”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又是景舟传脉的紫砂传承人,照例他应该参与这些活动,但由于病痛无法出来。到十月份整个活动结束后,我十分焦虑达明的病情,一打电话,说是在广东求医,当时我就感觉情况不妙,于是就和鲍建生、李守才、范伟群、史小明几位一起,趁着去广西钦州参加陶艺活动,专门去看达明。经大半天的汽车路程,终于见到他,时隔大半年不见,达明的身体己十分虚弱消瘦,看得出他是硬撑着身体接待了我们,于是就匆匆告别,当走出院门,我和守才大师忍不住失声痛哭。年末,达明在亲人的陪同下平安到家,后我又去宜兴家中看望他一次,病情愈发加重。
2016年初三,清华美院的王建中教授约了上海的医生专程赶来会诊,可达明的病情己无回天之法。当我再次去看望时,达明只和我断断继继讲了几句话。
3月2日清晨我接到电话,说达明己安详离世。
达明长眠于南山公墓,徐曲跟我说,她们为父亲立了一块墓碑,让我以宜兴陶瓷行业协会的名义写一段话,我是这样写的:
“徐达明,出生于宜兴紫砂世家,徐门第四代传人,他毕生致力于紫砂壶的设计创作,在首创“陶与木”结合工艺的过程中,彰显了极高的工匠精神。他从传统中提炼,又大胆创新,运用多种材质与紫砂壶体相匹配,表现了宜兴紫砂新的语言,所创作品多次获陶瓷艺术大奖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作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徐达明,不愧为当代紫砂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宜兴紫砂和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达明无愧于紫砂世家,无愧于紫砂行业,无愧于中国陶瓷,无愧于这个时代,他的人格、艺品将永久流传,达者将永恒。
3月1日
《匠心独运 达者永恒
——徐达明紫砂艺术与陶瓷藏品纪念展》
在宜兴市陶瓷博物馆开幕
展览时间
3月1日——3月15日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