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在吕俊杰看来,跨界交流需要勇气,而在他处发现异曲同工需要见识,有胆有识方能不断提升艺术境界。
家学渊源
1966年,吕俊杰出生在宜兴一个紫砂世家。父亲吕尧臣是享誉我国紫砂界的工艺美术大师,有“壶艺魔术师”之名。自幼耳濡目染,吕俊杰承袭父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当初家人并非全力支持。
“我从小就学画画、书法,但真正决定进入紫砂这一行是在16岁(虚岁)。”吕俊杰说,当时母亲强烈反对,作为紫砂厂的技术员,她深知行里人的辛苦。可父亲却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两人僵持不下,最终因为吕俊杰的一声“喜欢”,母亲才无奈答应。
1981年,吕俊杰进了紫砂厂当学徒,全班有二十多个同学。那时候紫砂业不景气,学徒一个月只有十几块钱。很多同学熬不住,纷纷改行。但吕俊杰从不觉得是在“熬”。每当从窑中捧出一件带着温度的新作,他都欣喜若狂。
基础打牢后,吕尧臣希望儿子走出去。他记得父亲说,“壶道即人道,修养上不来,眼界打不开,不会有大出息”。然而那时的吕俊杰沉浸在小家庭的幸福里,父亲的决定最初让他“很痛苦”。最终,他还是遵从父命,去了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
“回头看那三年留学经历,对我艺术创作真的起了决定性作用。”吕俊杰说,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的艺术氛围很浓,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的美学理论教育,也接触到了不少新艺术思想。
如今,吕俊杰不仅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是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的紫砂艺术家。
异曲同工
熟悉吕俊杰的人都知道,和他聊天,谈得最多的除了紫砂壶就是武术。“小时候,我喜欢读武侠小说,常常想象自己是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可现实中,幼时的吕俊杰体质弱,“像根电线杆”。
15岁那年,父亲请了一位拳师教他习武,以求强身健体。起初,师父嫌他“金鸡独立都站不稳”,不肯收他,再三央求之下,勉强答应教些基本功。“师父命我在天花板上垂一根线,在齐眉高的地方挂一个小纽扣,每天踢纽扣几百下。一开始,我几乎一踢腿就摔倒。”坚持半年后,竟然“想踢人鼻子绝不会踢到耳朵”。这小小的成功,让吕俊杰倍感振奋。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