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1550万大提璧紫砂壶由来
由顾景舟精心设计(高庄共同参与设计),精心制作、精心修改的“国之瑰宝”提璧壶,是顾景舟一生中花费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工艺最精湛的经典代表作。
提璧壶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历经长期反复推敲,创作而成。吴山先生编着的《中国紫砂辞典》中如是论断:“因壶作提梁,盖面似古代玉璧,故取名“提璧壶”。色泽紫中泛红。提璧壶主要由微曲线构成,每根线的起始与消失,每一边线的转折,每一结合的过渡,每一棱角的锐钝,都经刻意经营。壶盖严密合缝,壶纽大小得体,壶嘴舒出自然,提梁贯气有力,壶身雍容大度,壶底稳妥安适。整个造型简洁、圆润、端庄、明快;比例谐和,柔中带刚。集材质美、工艺美、内容美、形式美、功能美于一体,五美齐备,神气韵皆具,堪称壶中一绝”。此作不仅是顾景舟精湛技艺的表现,而且融合了高庄的艺术风貌和精神风韵,成为顾氏的重要代表作。
1955年夏天,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来宜兴订购高档紫砂茶具,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由朱可心介绍,高庄认识了紫砂光货高手顾景舟,两人一见如故。高庄佩服顾景舟对紫砂工艺及其壶史、赏鉴的研究,并为顾景舟高超的工艺,精湛的技艺、善制工具的绝技赞誉有加。顾景舟佩服高庄对陶艺专业的教学研究、在陶艺雕塑创新和设计的造诣,尤其对他设计国徽浮雕图案而享有盛名,心中敬佩不已。两人因艺道相合,结为知友。
1956年秋,顾景舟和高庄谈论起紫砂提梁壶。顾景舟认为,提梁中造型制工最好的,当属清初邵旭茂所制的旭茂提梁壶。高庄认为,旭茂提梁壶是传统紫砂壶中的珍品,但形制不及时大彬提梁壶(指的是明末清初所仿制的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那把天香阁壶)。这次谈壶论艺,促使顾景舟萌生做一把紫砂提梁壶的想法。于是,顾景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了一份集两壶的优点的提梁壶图纸,征求高庄的意见。高庄改完图稿即回北京,翌年后再到宜兴。顾景舟根据图稿比例,先用泥做出壶体实样,然后装上壶流、壶把,琢磨思考,不断修正,直到自身满意为止。到1956年冬,这把紫砂提梁梁壶制成了。
1957年5月,高庄又一次来宜兴制作设计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像,看到顾景舟制作的紫砂提梁,赞不绝口。顾景舟却不满意,说有时间抽空要改一改。顾景舟要修改的理由,主要是从实用上考虑:现在的这把壶身直筒形,手感把玩较平直;把呈扁平状,手感把玩不舒服;流粗短顺弯倾茶泡茶,力道不足。
1957年底至1958年初,顾景舟第一次对紫砂提梁壶作了修改,修改点也就在壶身、壶把、壶流上。修改后,壶身稍呈弧凹形,更突出肩线与腹线,双手捧壶抚摸有舒适感。流茎瘦长,流根稍粗,中间瘦,至流口端再粗。流口孔放大,使倾水有压力感,出水更爽。而壶流的这一改动,使壶更协调一致,线与线,线与面,线与角之间更流畅爽劲。
60年代后期,顾景舟第二次对紫砂提梁壶作了修改。此时,顾景舟的壶艺风格已逐步形成素朴灵秀之美。
玉璧提梁 顾景舟制
1973年,顾景舟第三次将提梁壶作修改。此次改动重点是升华壶艺的主题,提升紫砂壶如玉的精神。改动最大处为壶盖,用玉璧形象装饰。徒弟高海庚曾为之搜集玉璧资料提供顾景舟选择。盖面双圈成玉璧,从上面俯视,壶盖整体为完整玉璧,壶盖沿口处用阳圈处理,留一狭窄的边沿,平盖下凹,平面上布满均匀的玉饰小圆点,中间留一璧饰圆孔代替壶钮。改动后的提梁称之为“玉璧提梁壶”。
1976年年底至1978年,顾景舟第四次对提梁壶作修改。这次修改历经一年有余。从构思到设计,从设计到制作,顾景舟全身心地投入,由徒弟高海庚搜集玉璧资料,精挑细选,使之符合紫砂茶壶的造型特点、实用原则,使之契合紫砂光货素器的精神实质、文化内涵。这一次,顾景舟摒弃玉璧具象的表达,而把玉璧的内在精华以抽象的手法,把玉的精神融于整个壶体。每条线,每个面,每个局部,每个细节,都与古玉的实质、温润、光洁、纯净有机结合起来,并使这在整体造型上得到升华,达到紫砂光货素器裸胎艺术的最高境界、最佳表现形式。
提璧壶 顾景舟制
至1978年夏秋之际,顾景舟历经四次修改,跨越二十余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慧,创造的精致传统经典之作,终于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提璧壶”。
1994年5月5日,第四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期间,中国邮票总公司特发行一套“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顾景舟的提璧壶与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邵大亨的八卦龙头一捆竹壶和陈鸣远的四足方壶,作为古今紫砂壶珍品代表作。
从提璧壶上,我们不难看到老一辈制壶名家所走过的艰辛历程,从事紫砂壶艺绝没有捷径可走。顾景舟在工艺上精益求精,设计上一丝不苟,工具改制上严格要求,无不在提璧壶上反映出来。顾景舟先生是当今壶界艺人的楷模,后辈艺人的一代宗师。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