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风卷葵壶:历经沧桑写传奇

时间:2018-02-0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宝藏:风卷葵

   地点: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关联人: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杨潇

 

  1月23日,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陈列着的风卷葵壶吸引了一批来自福建的参观者的目光。“在风中,锦葵枝叶伸展卷曲,娇嫩花蕊摇曳开放……”参观者一边细细观赏,一边连连赞叹匠人精巧的技艺。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历了两百多年沧桑的风卷葵壶,依然以其独特典雅的风姿,伫立在陶都历史的长河中。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杨潇的认知中,这是一把造型传神、技艺精湛、故事传奇的存世孤品。杨潇说,在风卷葵壶上,风这种无形的状态,被紫砂艺人用一条条婀娜的线条勾勒得形神兼备。从那些蜿蜒流转、亦动亦静的紫砂语言中,仿佛能看到锦葵枝叶在大风中伸展卷曲,娇嫩的花蕊在风中摇曳。同时,风卷葵壶结合了捏塑、贴塑等工艺技法,堪称紫砂花货中的集大成者。

 

 

  “风卷葵壶的作者是紫砂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子。”听着杨潇的讲述,时光似乎又倒退回那个年代。制作这把壶的是清代嘉庆年间紫砂名艺人杨凤年,她是紫砂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女艺人。杨凤年本是浙江桐乡人,因家乡地少人多,靠种田难以糊口度日,不得不外出寻找出路。而当时宜兴窑业兴旺,特别是紫砂壶名传天下,于是她与哥哥杨彭年、杨宝年来到宜兴蜀山投亲靠友、寻师学艺。说到她制作风卷葵壶的过程,还有个传奇故事。

 

  当时,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为保证紫砂制作技艺的独特性,艺人中有着“传男不传女”的不成文规定。正是囿于这一规矩,杨彭年和杨宝年从来不把制壶技艺传授给她,她只能靠着偷师学艺和暗自摸索。一天,在院中琢磨制壶技艺的杨凤年,看着锦葵花在风中不停摇动的姿态,脑中闪现出一把风中锦葵造型的紫砂壶,一连几日,她都会去院子里观察风中摇曳的锦葵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凤年暗地里独自完成了这把风卷葵壶的制作。生怕两位哥哥作梗不让烧,杨凤年只能私下托人将壶装到窑里。等到开窑出货,风卷葵壶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轰动,没有哪位行家不说这把壶手工精细、心裁别出,就连杨彭年看到了也连连赞叹。

 

  曲折的传承经历,更是为风卷葵壶蒙上了一道传奇色彩。在清末的乱世中,风卷葵壶曾一度不知去向。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宜兴丁山白宕一户人家在盖房时意外发现了这一失踪许久的风卷葵壶。当时,著名陶瓷实业家、收藏家华荫堂先生以高价将其收购。日军侵华战争时期,宜兴沦陷后,早就耳闻风卷葵壶的日军驻宜兴的头目,在得知这件紫砂珍宝藏在华家后,就处心积虑想要据为己有。无奈之下,华荫堂先生只能将其送到乡下亲戚家,砌在夹墙中。为避免日军纠缠,他只能远走他乡。辗转几年后,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位高官听闻华家藏有这一珍宝,命人向华荫堂先生索取。为了不让风卷葵壶从自己手中流失,华荫堂先生只能拿出清代制壶高手邵大享制作的掇只壶送给这位高官,才算又一次保住了风卷葵壶。1983年,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成立之时,华荫堂先生将这把风卷葵壶以及一把杨凤年制作的竹段壶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就这样,这把风卷葵壶被静静地放置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展柜中,供世人欣赏。

 

  “传奇的故事、曲折的经历,这些都加重了风卷葵壶的艺术价值。”据杨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紫砂的生产逐渐走上正轨。由于做工精湛、器型经典,风卷葵壶便成了这一时期老艺人们培养学生的教材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早年曾制作了一把《风卷葵》,并于1978年被选为国礼。如今,风卷葵壶不仅仅是紫砂花器中的经典器型,也是我市厚重陶瓷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经典缩影。

 

  宝藏档案

  风卷葵壶用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观之温润如玉。壶身取风卷葵花的造型,壶上的六瓣葵花均匀开放,壶嘴以两片葵叶装饰,纹理清晰可辨;壶把为葵藤造型,有棱有角,自然逼真;壶盖饰以两片卷叶,和谐统一。风卷葵壶是紫砂收藏界绝无仅有的传世珍品,不仅因它几经风波的创制过程,也与它面世后的坎坷经历有关。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蛋挞不达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