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心入春江水——陶瓷实业家格葛沐春的传奇人生

时间:2018-03-2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推行新学,创办“洋学堂”

  千年陶乡丁蜀,在其现当代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传奇人物。葛沐春(1886-1954)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民国初年,年仅26岁的葛沐春创办古镇丁山第一所洋学堂,并亲任校长,这所学校便是现在的丁山实验小学前身。

 

  葛沐春是颇具开拓意识的陶瓷实业家,创新宜兴均釉、研制化工陶瓷,开丁山地区生产工业陶瓷之先河。他在民族危难之际,全力支持儿女参加革命,本人也积极帮助爱国志士。

 

  他身处大破大立的时代,有信念,善创新,心系家国,始终心向光明。新的时代如一江春水,滚滚向前,不可阻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葛沐春以其德望,尽其全力,推动宜兴陶瓷生产的复苏与新兴。

 

 

  葛沐春,他像黄龙山下的陶矿一般,有着“岩中岩”般的硬朗风骨,“泥中泥”般的浑朴底色。

 

  陶乡丁蜀白宕,有一片宁静的老街区,人称葛鲍聚居地。2009年,这里与蜀山古南街和宜兴月城街一起被江苏省列为宜兴历史文化街区。

 

  葛鲍聚居地中的葛氏旧居,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这座民居,至今仍生活着不少葛氏族人。这里要讲述的,是葛氏窑业的传奇人物,他叫葛沐春。

 

  白宕“葛”家在陶乡丁蜀非常有名。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烧制的宜均窑器,清乾隆嘉庆年间,就蜚声中外,被称为“葛窑”。

 

  清咸丰年间,葛家开办“葛德和”窑货店,其创始人葛诚斋。葛诚斋,原名葛和尚,依靠辛勤劳作,有了一点积蓄,遂经营陶器,但仍与帮工一起干活。有一年宜兴遭遇灾荒,葛和尚捐了一千元善款,县令为表彰他的善举,为其改名“诚斋”。从此“葛德和”信誉大振,声名鹊起。因为葛诚斋能吃苦、讲信誉,生意更加兴旺,他又在上海开办“葛德和(申号)”,并做外销,向日本销售大小火钵,向南洋销售洋坛等,成为当地有名“窑户”。葛沐春的父亲葛慎之也开办作坊,从事陶业,且直接从事生产,以烧窑为业。

 

  1886年8月29日,葛沐春出生。葛氏家族历来遵循“读乃修身之本”的古训,鼓励子弟读书入学。葛沐春很是好学,考入无锡“官立江苏第三师范学堂”。虽然可以免缴学费、膳费,但他仍因家庭负担重,不得不中途辍学。时值辛亥革命胜利,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正在等待着他。

 

  1912年,26岁的葛沐春,离校回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教育救国”思想给了他极大的影响。他满腔热情,不顾家人反对,推行新学,创办丁山第一所“洋学堂”——私立进化初级小学(初名新民小学,现为丁山实验小学),自任校长。他聘请陈伯奇、储树德、许谦珍、崔瑞生和吴简斋为教员,向学生进行新文化和白话文教育。

 

  葛沐春自筹经费,补贴办学费用。开始向族弟葛培勋租赁几间房子作校舍,课桌椅不够,就把家中的桌凳拿去补充;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几间民房不敷应用,就搬到白宕关帝庙——缸业公所。学校两年后改名丁山乡第一初等国民小学。

 

  葛沐春不为名,不为利,热心办学,对贫苦学生还免收学费。后因办学经费不足,自己家庭生活也难以维持,不得不在1927年辞去校长职务,重新经营陶业。

 

  他艰难办学16年,造福桑梓,为地方培育了一批“幼苗”。他是丁蜀地区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是丁山实验小学的创始人,在当时被誉为“进化先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葛沐春先生依然热心教育,曾任私立丁蜀初级中学校董会董事长。

 

 

  自学化学,创新宜兴均釉

  葛沐春自幼生长窑场,对传统陶瓷的生产工艺十分熟悉。他在无锡师范读书时,对数、理、化等“西学”特别喜爱,还自学了无机化学工业,因此在其生产陶器时,能在传统的工艺上传承创新,精益求精。

 

  葛家窑主要生产花盆、水盆、花瓶、火钵等紫砂、均陶产品。葛沐春先后聘请名艺人蒋洪宝、韩红春、鲍三大、许洪根等精心制坯,并设计多款创新造型,他能根据器物不同的胎质,施以最合理、合适的釉,使之达到效果最佳。

 

  在均陶釉料的研制上,他改进配方,以氧化钴配制出新的均蓝釉,尤为出色,深受国内外客户青睐。当时上海吴淞路三角场“松风园”“盆景园”所用的花盆、水盆等均为葛沐春承制。

 

  葛氏陶业传人、“葛盛陶庄”庄主葛韬(葛沐春是他的堂祖父)收藏几件传器——

 

  一只均釉缸,白泥胎质,鼓腹、收底,圆口沿下饰以鼓钉,两侧塑以衔环兽首,造型别致。施均蓝釉,色泽均匀。底软篆体圆章“宜兴葛沐春制造”。

 

  一紫砂玉兰盆,高64厘米、宽62厘米,造型似长似方,底为鼎立三足。自底向上贴塑一株玉兰花,另有三支盛开的喇叭花伸向沿口,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外施淡黄釉,整器典雅大方。底款方形楷书“宜兴县鼎山葛沐春造”。

 

  勇开先河,在丁山生产工业陶瓷

  葛沐春敢于创新,利用自己所学无机化学工业知识,大胆研制化工陶瓷,开创了丁山地区生产工业陶瓷的先河。

 

  葛沐春用各种泥料和长石等反复试验,成功配制并烧成耐酸、耐高温的工业陶器,深受用户欢迎。上海中美造酸厂的酸塔、管道,上海五洲、信谊、新亚等制药厂和中国化学工业社、天一味母厂所用的化工陶器都是他承制的。

 

  葛沐春注重质量、讲究信誉,但对维护自身的权益也寸步不让。上海“鸡牌”酱油厂订制的酱油缸,他上的是食盐釉和老红釉,产品交付厂方试用期满,去收款结账,该厂拒不认付,总工程师指着老红釉酱缸上的“白色蛛丝”说:“这是酱油中析出的盐,你的缸是漏的,不能付款。”

 

  葛沐春胸有成竹,沉着反驳:“你是大名鼎鼎的工程师,说话要有依据。这蛛丝是釉料中的方解石,不是氯化钠(食盐),可以刮下来去化验。我的缸绝对不漏。”事实面前,厂方理屈词穷,隔天即如数付款结账。从此,葛的工业陶器在沪上信誉倍增。

 

  葛沐春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学识,大胆探索,几经典折,研制化工陶终获成功,从而奠定了宜兴工业陶发展的基础,为振兴民族工业陶瓷业作出了贡献。

 

  由于在陶业界的威望和业绩,他在1947年当选为宜兴陶业公会监事长(会长是“葛德和”葛伯寅)。

 

  善当伯乐,推动高级化工陶制造

  著名化工实业家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等。他为解决生产中所用工业陶器,又决定创办天盛陶器厂。他因与葛沐春相知相识,就请他在宜兴物色对制作化工陶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去天盛工作。

 

  葛沐春钦佩吴蕴初先生是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创办天盛陶器厂无非是保护、振兴民族工业。虽然这会分去自己的一部分产品的销售,但天盛陶器厂用倒焰窑等先进工艺烧成,其化工陶产品质量肯定优于宜兴龙窑烧的产品。

 

  因一时找不到满足吴先生要求的合适人选,葛沐春权衡再三,决定推荐介绍自己作坊中信得过的技术骨干顾浩元师傅前去。

 

  顾浩元在天盛厂制作高级化工陶器,眼界大开,取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他还发现吴先生重金聘请的外籍工程师徒有虚名。他曾向葛讲过这一情况。一次当该厂产品出窑时,葛沐春特地去观看,竟被工程师挡在货场外,其实是工程师心虚,深怕被内行看出破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浩元带领工人,烧制耐酸泵、鼓风机等工业陶,粉碎西方国家对我的封锁,受到华东军政委员会通令嘉奖,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1957年,经化工部批准将上海天原化工厂陶器车间(即原天盛陶器厂)搬迁宜兴丁山,新建宜兴化工陶瓷厂(后改称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顾浩元任副厂长。此举对宜兴工业陶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追根溯源,正是当年葛沐春研制化工陶打下了基础,而他推荐顾浩元去上海工作,充分说明他慧眼识英雄,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心向光明,支持儿女参加革命

  葛沐春青年时期,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又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痛恨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混战,期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独立统一的新中国,他的言论行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的3个子女,他们先后都走上革命道路。

 

  大女儿葛琴,是丁山最早剪短发、去外地(苏州)中学读书的女孩子,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后在上海,葛琴冒着白色恐怖,做党的交通员。她与陶桓馥、夏之钥三位女同志被誉为“三剑客”。

 

  葛琴还是作家、编剧,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她的处女作、小说《总退却》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发表,鲁迅先生为之作序。

 

  抗战胜利后,葛琴刚生了孩子,经组织同意回到丁山老家。国民党特务闻讯封锁水陆交通,要来抓她。葛沐春鼓励女儿要沉着,又设法弄来葛琴《大刚报》副刊主编的证件,印了名片,主动外出向社会名流拜客,特务一时奈何不得。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亲自陪同将女儿安全送到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琴任中央电影局编剧、北京电影厂副厂长,创作《女司机》《三年》《海燕》等电影文学剧本。

 

  儿子葛行之,1941年参加共产党,曾任滨湖区代理区长兼游击大队长,一直在太滆地区及宜溧县滨湖一带打游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葛沐春经常送钱送粮,支持儿子。后葛行之北撤参加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常州市建设局、工商局局长等职。

 

  小女儿葛吟,1944年秋要去延安抗大,临走之夜,葛沐春与其亲切交谈,语重心长加以鼓励,并让儿媳周华将一只金戒指送她,以便路上应急。后葛吟到苏浙军区,被分配去苏浙公学习训结业后,留军区工作。

 

  铁骨铮铮,誓与日军同归于尽

  葛沐春全力支持子女革命,敌人自然不会放过他,但他不畏强暴,正气凛然,表现了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

 

  1932年,中央派葛琴的战友华岗自上海去满洲里工作,途经青岛被捕。葛沐春毅然将自己丁山大水路的12间厂房典给另一窑户,筹措经费,并要老伴随同葛琴,抱着刚满3岁的外孙女薇薇前往青岛,聘请律师代为辩护,全力营救,后经党中央派宣侠父去张家口、赤峰等地多方努力,终将华岗同志营救出来。

 

  1937年,左翼作家张天翼、刘白羽、叶以群、吴祖湘、邵荃麟(后与葛琴结为夫妻)和葛琴等在丁山集会,以讨论写作为名,开展革命活动。葛沐春专门租赁了范顺宝的房子,供他们便用,并对他们生活、安全,关怀备至。这批作家直到“七七事变”后,才先后离开丁山。

 

  1940年冬,日军从水陆两路进攻,丁山沦陷,鬼子司令就驻在他家,西边和南面都有窑墩,逃难在外的葛沐春义愤填膺,主动去南山找到国民党33旅,站在山上,向部队指点自己家的位置,主动要求用大炮瞄准轰击,使敌人与自己住家同归于尽。不过,这一毁家杀敌的义举未被接受,气得他生了一场大病。

 

  1945年3月,驻扎青龙山的日军在伪保长带领下来捉拿葛沐春,幸有工人听到消息,急奔葛家报信。他外出躲避,因日军在丁山已戒严,又忍饥挨饿辗转玉山、龙池山直到磬山才找到新四军。以后,他一直在游击区宿风露餐,直到9月我新四军第三纵队收复丁山才回到家中。

 

  1945年10月苏南新四军奉命北撤后,他的处境愈益险恶,敌人经常对他威胁、恐吓,可谓一日数惊。但他毫不畏惧,照常每天到陶业公会办公地“自新会”茶室吃茶,有人有美化国民党的言论,他便加以驳斥。全不顾“莫谈国事”的劝告,抨击时政,言辞激烈,有人骂他为“葛疯子”,不敢和他同桌吃茶,但他依然我行我素、毫不介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沐春曾担任丁蜀区工商联主任,在复工复业,扩大生产,动员工商界支援抗美援朝,购买折实公债等中心工作中作出了新的贡献。1954年5月4日,葛沐春先生因病于常州逝世,享年68岁。

 

  纵观葛沐春先生的一生,为培育家乡子弟热心办学,为发展工业陶瓷研制化工陶呕心沥血,全心全意支持子女参加革命,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私奉献。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艰苦创业,服务社会,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其传奇一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蛋挞不达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