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6 来源: 紫砂之家
上海嘉定,曹安公路与外环线交叉口的东北角,有一座占地46亩的私家园林。这座园林的名字叫“百佛园”,以拥有“众多佛像”而著称。
百佛藏百宝,实为修行人
在内行人眼里,让人称道的还有藏身其中的,中国最早的私人壶具博物馆。内藏中国历代名壶1000余件,其中不乏国宝级孤品,堪称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紫砂壶发展史,这座园林的主人,便是在紫砂壶界赫赫有名的海派壶艺大师——许四海。
上海博物馆已故馆长,汪庆正先生曾言:“博物馆偏重大器,忽略了紫砂壶的收藏。北京故宫亦如此。偌大的皇宫藏品中,紫砂壶也只有几件而已。”
但许四海创办的四海壶具博物馆里,却有千余件唐宋元明清时代的紫砂壶。
让人惊奇的是,镇馆之宝竟是清代制陶名手邵大亨的"大亨壶"。此壶早些年是宜兴潘家的传家之宝。后来,潘家要造房子缺钱,准备出售大亨壶。
消息传出,正在参与创建宜兴紫砂工艺厂的许四海听到后,与太太金萍珍商量并赶到潘家看壶,千辛万苦,以3万元的价格买下了大亨壶,这笔钱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小数目。
清 邵大亨 掇只壶
紫砂泰斗顾景舟对大亨壶有很高评价,还专程赶到许四海家里,提出想看一眼大亨壶,这也是顾景舟生前最后一次上海之行。
路人笑痴人,敢为藏壶人
年轻时候的许四海便是位壶痴,有一次他在地摊上看到一把旧紫砂壶,样式是大仿古,紫泥,通身光浆极亮,看得出有点年份了。摊主开价500元,这个数目在当时是要让人吓一跳的,那时候一个工人的工资收入也就四五十元。许四海翻遍所有口袋也只有两百多元,就狠狠心摘下才买不久的铁达时手表。
多年来,许四海为了收藏可谓倾其所有,除了自己的壶被拍卖得来的资金外,他甚至将愚园路和兴国路的别墅出售用以补贴支出。
四海博物馆内的紫砂藏品:
清乾隆 致和斋炉钧釉汉方壶
清 邵大赦 龙首壶
清早期·朱砂贴花荷叶大盖罐(1670年制)
清 陈鸣远 梨段壶
清 华凤翔珐琅彩四方壶
清 荣卿 柿子提梁壶
漂泊至异乡,辗转结师缘
儿时的许四海生活并不富足,异常艰难。从小随母逃荒到上海的他,8岁就开始拣煤渣养家。有一次看到上钢一厂倒的煤渣滚下来了,那斑斓的色彩,和邻居家里的壶一样。年少的他,对壶有了朦胧的感觉。
在成为大师之前,他还从事过很多职业。拉过板车,当过电车售票员,还干过木匠。参军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接触了大量美术书籍,被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所深深吸引。特别是在广州空军当文化教导员时,他受当时潮汕茶文化影响开始喝茶,并喜欢收藏茶壶。
他说“我从逛地摊开始,花几毛钱收购石湾小陶塑,逐渐入迷,将兴趣集中到了紫砂壶上。”
1982年从部队转业后,许四海来到了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捧着“金饭碗”的他先后任总务科、膳食科、学生科科长。那时,他有幸得到著名国画大师唐云的指教与激励,此后又拜在唐云的门下,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也是唐云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
拜师后,唐云曾告诉许四海说,中国的科长很多,但真正的艺术大师却极少。至此恩师这句话,使他找到了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1984年,为了自己钟情的紫砂事业,他辞去公职,扔掉“铁饭碗”,开始了在宜兴做茶壶的艰苦岁月。因为他知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紫砂壶艺人,必须沉浸到这片由紫砂堆积起来的土地上,从此宜兴紫砂二厂多了个不寻常的上海人。
书画巧变通,责任传紫砂
功夫不负苦心人,许四海把从唐云那里体味到的书画精妙,融入紫砂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全新的思考,不断精研,终成一代大师,由唐云书画、许四海烧制的《云海合欢壶》,至今已成壶界经典。
由他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壶”,在1985年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以98分的高分获得金奖,并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从1982年至今,许四海共制作紫砂壶1000余把,其中不少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和名人所收藏。
2016年5月15日,就在70周岁生日当天,许四海正式宣布自己平时制壶所用的18方印章已用液体浇筑凝固,他以“封印”的形式告诉外界,余生将不再做壶。
“壶中有宇宙,园内天地宽。”
在许四海看来,“封印”并不意味着海派壶艺的终结,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有责任使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下去,有责任使中国茶文化繁荣复兴,而他也将继续为了这一追求倾注心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