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来源: 网络
传承千年的技艺
泥与火的完美交融 在这片土地上 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工匠精神 从来没有褪去过光芒 它一直流淌在每一个 制壶人的心中 他们敬畏紫砂 恪守传统,孜孜以求 紫色的光芒在岁月中流淌 一壶茗香温暖了我们心房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陶都宜兴制壶名人 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 第五届宜兴市青年科技英才 中国陶瓷学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丁蜀镇青年陶艺家联谊会副会长 我眼里的“匠心” 我是这么理解“匠心”的,匠心即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作为一名紫砂艺人,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付诸于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 ①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弘扬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也就是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努力追求完美与极致; ②作为技艺人员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在创新制作过程中,耐心专注、不走捷径、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作品; ③技艺传承中,我作为紫砂的中间力量,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勤奋耕耘,始终保持年轻时的那股子冲劲,一直努力坚持下去。 家风的传承 说到家风的传承,我父亲顾绍培常用忠孝、和善、勤奋、勤学、勤俭这十个字来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待人和为贵,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也是我们顾氏家族的家风。 记得我住古南街还读小学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把行动不便的老人接来家照顾,双目失明的吴老师奶奶住在我们家好几个月呢。我、还有二姐,我们就睡一起。后来,我们搬到常安村,妈妈在十年内收养了两个孤老(为她们养老送终)。我们也把她们当做自己的奶奶。虽然她们八十多岁高龄,我们从不嫌弃,也帮衬着照料她们,感情深厚。妈妈勤劳治家,爸爸经常做夜班,在工作上执着追求、坚韧、顽强、勤奋好学,对紫砂事业兢兢业业,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自小在爸妈的带动下,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记得2006年12月,爸爸带我们去南京红十字会捐助一位白血病患者江文翩。2007年7月,我和爸爸去北京参加“青艾工程”,爸爸和我捐的作品现场拍卖,拍的善款全部捐给了艾滋病孤儿。 “青艾工程”是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共同举办的,当时还都发了证书,并在中央七套播出实况。现在,我更是踊跃参加慈善捐赠活动,每年都获得“慈善之星” 荣誉。爸爸、姐姐、我们全家每年也会在丁蜀镇捐款。这也只是一方面,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都会不辞辛劳、很积极地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走上紫砂之路 记得92年初中毕业,当时才17岁,刚放暑假我就去爸爸厂里学壶了。当时在学校成绩也不错,考上了高中,正因为对紫砂的情有独钟,就留下来继续做壶了。当然后来工作中也没耽误学习,上了成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班,从中专、大专、一直到本科毕业。我是92年10月份正式进紫砂工艺厂的,别人进厂时,我已经在暑假的几个月做出了第一把“玉韵壶”。当时香港客户来我爸工作室,问这把壶是谁做的,我爸笑眯眯地说:是我小女儿做的第一把壶。香港客户对这把壶非常感兴趣,连连赞许。十月份进厂后,我的壶就立即被选去参加香港展览,这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起点。我对走这条艺术的道路,更加增添了一份欣喜和自信心。爸爸对我也是很严格,我没进徒工班,都是爸爸手把手教的,一次又一次地示范给我看。在讲述造型的构造时,讲到线条的组合怎么去表现,真的是非常仔细。我觉得我对造型的理解还是蛮有天赋的,基本一讲就通。但紫砂是个精细活,必须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我那时就临摹制作了很多传统的经典造型。比如,我做的第二个壶型就是大掇球,民国初期程寿珍的款,我还记得爸爸说只要把寿珍掇球做好了,基础打好了,其他圆器造型问题就不大了。 95年,我在锦达公司因为紫砂情缘结识了我丈夫汤杰,他当时是锦达公司比较优秀的特艺班学员。97年,组建家庭后,我俩就一直跟随父亲学艺,在爸爸的辅导下,我们相濡以沫,在紫砂路上共同前进,创作了很多形态新颖、寓意丰富的作品。当我们的作品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喜悦和满足感,更加对这条紫砂之路充满信心,我会一直走下去。 作品 在我父亲顾绍培悉心指导下,我在创作的每一把壶上,都有着丈夫汤杰关注的目光,我们也会为了设计一把壶,反复研讨、修改,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 我记得2003年有两件作品屡屡获奖:《升华提梁茶具》获江苏省首届陶协新人新作一等奖;《春涌大地壶》在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展中获“中陶杯”金奖,当时,我和丈夫汤杰带着这作品去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展览时,还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继此之后,还有很多作品获奖。 2015年,生了女儿后,我设计了静源壶。当年举办景舟杯制壶赛,我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也和爸爸说了。爸爸非常支持,说确实要在公开场合历练一下。在家操练的过程中,在造型上爸爸也给予了很多指导意见。在正式参加“封闭式”比赛的三天过程中,我在高度紧张而又专注的情况下,发挥得很不错。第一天回来,爸爸就急切地问我发挥怎么样,来得及吗?因为我做壶平常速度不是很快。我说,发挥正常,比家里做的快多了,绝对来得及。到最后的第三天完工时,自我感觉很满意,整个器型比例搭配、口盖都恰到好处。整个壶形是反弧线和正弧线的组合,端庄秀气,动静结合,气韵中流淌着生命的活力。壶盖上贴塑莲瓣,金砂铺饰,壶钮亭立其上,高洁不染纤尘。我以抽象的线条来表现了内心所向往的高尚情操,即出淤泥而不染,也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信念表达。最后,评审获得了高级组“银奖”,也获得了“陶都宜兴制壶名人”称号。 《春涌大地》,是一把提梁壶,壶身半圆象征大地,壶盖到壶身用嵌泥的手法表现裂纹,壶钮为春笋,表达一种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感觉,那高高的提梁好似竹子,显示出刚劲挺拔、茁壮成长、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情怀。 我也曾经和张守智教授合作了《智婷》《智源》两把壶,也很满意。以往张守智教授的图稿,基本上是要用模具来规划成型的,我是用全手工一体拍出来的,这种线条也是一种突破,更主要的是受爸爸的指导和启发。当时这两件作品,张守智教授看了很满意,还亲自带章下来,让我敲上了他的章,还有我的印章,这也是一份荣誉。 最近几年设计的《玉莲之韵套壶》和《鸣凤朝阳》(建国70周年设计的壶,寓意为:赞颂君明臣贤,描绘祖国繁荣昌盛、太平盛世的瑞景),也是非常满意的,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包括传统的仿古壶、掇球壶和云肩三足鼎(又名云肩如意壶)等,虽是老样新作,多少年之后重新做这些,对结构布局、线条处理等多方面的理解又不一样了,也做出了自己风格的造型。 传承创新 传承,是紫砂工艺生存的根脉,创新是紫砂工艺发展的生命,两者缺一不可。 我从事紫砂行业30年了,身边陆陆续续带了近20位徒弟,目前已有4人获工艺美术师(中级)、6人获初级职称。我是从2000年开始带徒的,都是无偿的,带的徒弟都是零基础开始学的穷苦人,这也许是受爸妈的影响。那时带的第一个徒弟贾维,她是湖北天门人,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妹妹,是她舅舅介绍过来的。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孩子在陌生的地方学艺,我们不光教她技术,还提供她住处和生活费。这孩子忠厚老实,也很听话,刚来时,宜兴话一句也不懂。紫砂技艺说方言比较多,教徒弟时改上说普通话也有点不适应,因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学壶的几乎没有、很少。后来到了她结婚的年龄,整个紫砂行情也不是很好,家里也催她回去找个对象成家。我们感到他学紫砂有一定的潜力,一再鼓励她坚守这份职业和手艺,并关心她的婚姻,后来她的对象也是我介绍的,她出嫁时也是在我们的老家蠡苑小区出嫁的,当时还支持了她两万元的陪嫁。她现在已经是工艺师了,条件也越来越好,有房有车了。 我徒弟中,有两位是残疾人、都是聋哑人。其中一位唐露2010年就跟我学壶了,当朋友介绍来时,因为我的徒弟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的,花费的精力也是很多,何况唐露是个聋哑人,她是在无声的世界里的。我教她是下了一点功夫的,因为在教的过程中,每次要表达的意思用手写实在不太方便。我也跟她学了一点哑语手势,她很聪明,也许我的手势不是很标准,她都能领会,一点就通,讨人喜欢。长时相处以来,我们的表情、动作、眼神,都有了很大的默契。她从姑娘到结婚生子,也能自食其力,作品做得不错,2018年还破格晋升为“助理工艺美术师”, 使我感到很欣慰。2018年11月,唐露肚子里长了个瘤,动了个大手术,我们工作室的成员还有我妈妈、二姐顾涛都纷纷捐了款,奉献了一份爱心。我带着捐款送去医院看望她时,她的家人都很感动,十分感激。我感到,对这部分弱势群体应该有关怀的爱心,有顽强的耐心,坚持的恒心,虽然会付出很多精力,但心灵上有说不出来的快乐,为了紫砂工艺的薪火相传,这也是我心甘情愿的。 往事难忘 记得我四年级时,那时80年代,爸爸从上海人手里用自己的两个小方壶换了一把顾老(顾景舟大师)的云肩三足鼎壶,这壶残缺的,只有壶身,缺盖。爸爸也给顾老去看了,顾老说壶是对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延误了,一直没有配盖。直到我做壶了,2002年就开始学做这个壶形,当时做好了烧出来还是很受欢迎的,那时也没配盖,因为觉得自己还没到这个程度。2011年,我发现一块泥料跟这把壶很接近,于是重新开始做这把壶,顺便也配了盖,一共配了两次。第一次烧出来还不错,第二遍烧出来有点烧老了,颜色深了些,所以又进行了第二次配盖。第二次配出来,就非常满意了,无论是泥色、尺寸、造型,盖上去都是挺吻合的。现在这壶陈列在工作室三楼,客人过来参观,不说的话还不太看得出来。这壶真的是很有缘,历经了三代人的紫砂情缘,这把壶也会当做资料永远地传承下去。 感悟和收获 我觉得从艺多年来,从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到目前的我成为一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也获得一些荣誉。一路走来,一句话概括,感谢我们的党、政府对紫砂行业的支持。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遇上了一个好时代,有一份好职业,有一个好的大家庭,遇见了一群好心人,包括父辈们的培养和教导,还有广大壶艺爱好者、收藏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可以家庭、事业都不错,物质、精神双丰收。感恩一切,使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怕艰辛、持之以恒,付出一分辛苦,便有一分收获,让我能不断攀上新高峰。 总结语:紫砂是一门崇高的艺术,又是自己选择的一份十分热爱的事业,我将会一直努力下去,满怀虔心,不忘初心、守护匠心、保持专心、奉献爱心,努力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陶艺工作者。 文章转自网络,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