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3 来源: 网络
宜兴紫砂,被誉为中华艺术的瑰宝,而绞泥紫砂壶更是这瑰宝中绽放的奇异之花。绞泥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如绞泥瓷枕,是传统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制作绞泥紫砂壶,虽非难事,但要制作得精美绝伦,却绝非易事。它要求创作者既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既要掌握“光货”的精湛技艺,又要具备“花货”的巧妙构思。在紫砂艺术的殿堂中,绞泥紫砂壶无疑是一座等待攀登的高峰,而吴培林,正是那位勇敢的攀登者。
吴培林,一个地道的宜兴人,他的家乡丁蜀镇,是陶的故乡,这里“一步一窑,三步一陶”,陶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吴培林对陶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他深知,“陶”是土与火的艺术,是自然与人文的结晶。虽然曾外出求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紫砂的怀抱,继续追寻儿时的梦想。
吴培林身上,闪烁着刻苦与天赋的光芒。他从不因自己的作品受到市场的青睐或名声的鹊起而自满,而是始终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他常常思考,如何在众多的紫砂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泥,那一把壶。在他看来,创作才是紫砂艺术的生命所在,而创作离不开求新、求变。他深知,无论是造型的变化,还是装饰的革新,都是创作者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吴培林选择了绞泥紫砂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方向。他认为,绞泥的纹理优美而不张扬,含蓄而庄重,更富有表现力,能够充分展现紫砂泥料的独特魅力。他深知,创作的成功,离不开巧妙的构思、合理的布局、精湛的工艺和严谨的态度。为了寻找艺术的灵感,他常常在泥凳旁沉思,到窑上遐想,甚至开着摩托车来到太湖边,面对浩渺的烟波凝思。他要在这片砂泥中,找到自己的艺术之根。
宜兴,这座江南古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文化底蕴深厚。吴培林从小热爱家乡文化,这份热爱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他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国际的。因此,他尝试着将宜兴的十景融入绞泥紫砂的创作中,定名为“荆溪十景”,一壶一景,十壶十景,多姿多彩。为了这一创作,他四处收集资料,实地观察,精心挑选适宜紫砂绞泥创作的十景。
在创作过程中,吴培林充分发挥绞泥的抽象性构图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技法,如“层叠法”、“揉合法”、“镶嵌法”等,将宜兴十景的韵味和意境融入壶中。他深知,紫砂绞泥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潜心研究、不断摸索。他通过反复试验和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绞泥技法,为荆溪十景系列壶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铜峰叠翠》是荆溪十景系列壶中的一件佳作。吴培林运用“层叠法”,将紫泥、绿泥、黄泥、灰泥等巧妙结合,营造出“层层叠翠”的艺术效果。壶体挺拔高崇,画面设计视觉效果极佳。而《画溪花浪》则更是匠心独运,吴培林精心设计,避免不同色泽泥料之间在烧成后出现裂痕,经过十几次的试片试验,终于成功运用了自己首创的“镶接法”,使壶体上部镶饰的粗细双线及浪花纹样内外一致、流畅自然,仿佛真有流淌不息的感觉。
荆溪十景系列壶的问世,让吴培林的绞泥紫砂艺术大放异彩。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宜兴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将紫砂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人称他的绞泥紫砂为“文化绞泥”。他是当今将宜兴地方文化特色融入紫砂绞泥创作并形成系列的第一人。吴培林始终坚信,文化是紫砂创作的灵魂,精湛的技艺为作品带来神韵,而不懈的追求则体现了创造的精神。他的荆溪十景系列壶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圆了他爱家乡、爱紫砂的梦。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