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2-2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在张生看来,玉成窑的造型比宜兴紫砂壶更富创意和时尚,其材料常用段泥、紫泥和清水泥,且常在外面涂上一层粉化妆土,这样刻出来的纹饰会更显眼。图为心舟款玉成窑半月瓦当纹笔筒。 本报讯 被誉为“清代王羲之”的晚清著名书法家梅调鼎,曾经在慈城创办过紫砂壶窑场“玉成窑”。38岁的张生自两年前偶然得知“玉成窑”后,便疯狂地迷上了它,为了恢复被天一阁博物馆馆长虞浩旭称为紫砂壶“浙东第一窑”的玉成窑制作技艺,他至今已投入了数百万元申请了70多项专利。
玉成窑由梅调鼎创办
原慈城粮机场旧时被称为林家大院,这里就是当年梅调鼎创办玉成窑的旧址,如今当然是看不到窑址的痕迹了。
这个玉成窑旧址,是虞浩旭和慈城地方文化研究者在10多年前确定下来的。那时,虞浩旭第一次从我国紫砂壶名家吴光荣先生口中听说了“玉成窑”三个字,“后来一查资料,不得了,这个窑竟然是被誉为‘清朝王羲之’的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创办的。”虞浩旭为此特意写了篇散文《玉成窑之谜》,刊发在本报副刊上,“据我所知,这是浙东地区唯一的制作紫砂壶的窑场”。
据虞浩旭介绍,大约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梅调鼎出于文人爱好,得到当地和在上海的爱好紫砂壶的宁波同乡资助,在慈城林家大院内创办了浙宁玉成窑,聘请制壶艺人慈城人山农、绍兴人何心舟和王东石等人,主要由他负责设计题铭,也有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参与其中。
由于常有文坛名人为其紫砂壶题字作画,加上梅调鼎本人也常将诗赋词句刻于壶上,“玉成窑”的制品出世不久便受到追捧。梅调鼎还经常与制壶名家一起制作精品,从而使“玉成窑”紫砂壶达到了技艺和文化的同步精良。
38岁的张生迷上了玉成窑
两年前,张生也是通过虞浩旭等人才第一次知道玉成窑。
今年38岁的张生是乐清人,10多年前成了宁波女婿,从此以宁波人自居。张生曾经从事过工艺品和礼品的销售,闲时也收藏紫砂壶。7年前,张生开始从事紫砂壶的设计和开发,“我幸运地将兴趣爱好变成了终生职业。”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两年前,虞馆长曾找我仿制过一批玉成窑紫砂壶。”张生告诉记者,当时虞浩旭给了他天一阁部分馆藏玉成窑紫砂壶的照片,“我一下子就被玉成窑独特的气质吸引了。”如今,光是收集存世的玉成窑紫砂壶,张生就已经花了数百万元了。
70多项专利能否重振玉成窑?
张生迷上玉成窑紫砂壶,并不停留于欣赏把玩上,他更大的雄心是重新挖掘和恢复玉成窑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和传统。“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梅调鼎的敬意。因为,是他让宁波人在中国紫砂壶界有了重要的一页。”张生告诉记者,玉成窑存世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紫砂壶制作史上却是公认的文人壶的代表。
近年来,只要能看到的玉成窑紫砂壶的资料,张生全部熟记,“玉成窑和宜兴产的紫砂壶完全不一样,它更有文人气质。”张生从造型、泥料、烧成温度、书画篆刻、印款和成形手法等方面,对玉成窑紫砂壶的特点做了全面总结,并将自己对玉成窑的理解变成了70多项实用外观专利,成功地烧制出了玉成窑系列产品。张生本人也正在申报江北区玉成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重振玉成窑光靠这些专利还远远不够。”张生坦言,梅调鼎玉成窑的成功是以当时浙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的,现在要重振玉成窑,肯定也需要宁波文化作为基础,“要是能与宁波著名画家合作,加上原汁原味的制作技艺,玉成窑肯定会重新焕发出它的光彩。”张生透露,他一直在谋划创办一个玉成窑紫砂壶博物馆,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市民知道玉成窑,知道梅调鼎。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