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行业资讯 >> 新闻详情

中国茶文化对陶瓷饮茶器皿演变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06-12-03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茶的发源始于中国,被我国古代人民发现利用有了万余年的历史。不管是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所以中国对茶再也熟悉不过了。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农夫庶士,平民百姓,无一不以茶所喜爱。茶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既是物质文明的物品,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人"喝茶"与"品茶"是有很大的区别。喝茶者,消食解渴,重视茶的物质功能,保健作用。品茶者,则不仅含品评,鉴赏功大,还包括精细的操作艺术手段和品茗的美好意境。且不说唐代的茶圣,茶仙和宋代贡茶使君,以及明清艺术茶专家与"茶痴",即便现代的茶道中人,品茶亦非同凡响。以老北京人来说,喝茶先要择器,讲究壶与杯的古朴还是雅致。壶形特异,还要有美韵。杯要小巧,不只为解渴,主要为品味。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协调,尝茶的滋味,同时要领略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连家居小酌,也要包含仪礼、情趣。品茶是一门艺术,除了品尝的美味以外,通过欣赏茶具设计和茶室装饰,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增加知识。人们通过敬茶仪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增进友谊。我国陶瓷饮茶器皿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不少已成为盖世珍品,如:紫砂茶具中的供春壶,造型精巧新颖,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世上瑰宝,有的陶瓷饮茶器皿绘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显得古雅朴实,充满诗情画意。有的茶具上的书文,更是妙趣横生。如器皿上常见的"也"、"可"、"以"、清"、心"五字,其实是一种回文体只要顺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一个读起,都含相同的意义,均道出了饮茶的益处。另外,茶室的布置有时也是十分讲究,领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画以及古色古香艺术陈设,都会把你带入茶文化的更高艺术境界。 

  2、中国历代饮茶方式的演变与陶瓷饮茶器皿的发展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有贮茶、碾茶,煮茶和饮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饮茶器皿的互为关系,导致人们追求饮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点功能。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也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饮茶器皿的种类和花色品种也迅速增加,据陆羽《茶经》一书的皿之器一节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饮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 

  由于唐代自开元以来饮茶风习的兴起,饮茶器皿的制造随着陶瓷业的飞速进步而愈益愈精。这一时期的饮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茶经、皿之器》上曾对当时各地生产的风格与质量各异的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我们从陆羽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饮茶器皿,其质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绿,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蕴银,光洁如雪,质地优良。毕竟越瓷饮茶器皿更胜一筹。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装饰瑰丽,颇受当时茶人和文士们的喜爱。晋杜毓《苑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品定茶器东瓯瓷为最好,"东瓯"指的就是浙江温州一带。东瓯瓷,碗沿不向外卷,而碗底又慢慢向上舒卷,盛水约半升左右,大小适合。越州窑和湖南岳州窑色泽都是青的,有助于显出茶的本色。在陆羽看来,盛入茶汤之后呈红、褐黑色的茶具,就不能算好的茶具了,当时南方烧瓷技术超过北方,岳州窑的彩瓷,四川大邑窑的白瓷茶碗都很有名。 

  陆羽《茶经》越窑青瓷饮茶器"瓯"的器皿,其造型及容量适宜喝茶。这是因为唐代喝茶同今天饮茶方式不一样。是先把茶时加工烹熟,然后像喝汤一样,连同茶末,茶汤一起喝掉。对此中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讲得很清楚:"称茗饮者,必浑而烹之,与瀹蔬而啜者无异。"唐代越窑青瓷茶瓯的造型及容量,正好适应了这种茗饮方式。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观念进一步渗入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茶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这时,人们崇尚建窑黑釉茶盏,是与当时"斗茶"风靡全国分不开的。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茶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窑的兔毫盏,便由此名声鹊起。建盏受到斗茶者欢迎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造型及容量,有利于观察斗试的胜负。建盏的造型底径和口径比例相差较大,为斗竖形,盏壁斜直斗茶时出现的汤花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时,用名贵的贡茶,配建窑黑色兔毫茶盏,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福建建窑的兔毫盏直径一握,釉黑青色,盏底有向上放射状的毫毛状条,闪出奇幻的银光,异常美丽多变。用此盏来点茶,以茶面泡沫纯白,着盏无水痕,久热难冷者胜,兔毫盏以黑色相映,对比强烈而名重一时。苏轼的"来试点茶三味乎,勿惊午盏兔毛斑"和黄庭坚"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等都对宋代这一极富有特色的茶具都作了生动的描写。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开始萌芽。苏东坡在宜兴任职时,对紫砂陶情有独钟,酷爱提梁壶,至今被称为"东坡堤梁";河南禹县的钧瓷也改变了以前的单色,烧制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喜爱;浙江龙泉的茶具则以清奇淡雅,古风纯朴的裂纹釉,达到了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艺术多样式、高品位的追求。这种淡雅质朴的茶具韵味情趣融为一体。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明清罢团茶,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广大茶农劳役之苦,而且使饮茶的方式,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人们对茶、饮茶器皿的爱好与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饮茶风俗,烹饮方法及陶瓷饮茶器皿不断演变而发展。如宋代,人们崇尚较大的黑釉兔毫茶盏。可是到了明代,人们却又喜爱纯白小巧的定瓷茶碗。明万历年间钱塘人许次纾在《茶疏》一书对《瓯注》评论说:"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文学巨豪苏轼,也是一位精通茶道,鉴赏名器大师,他颇欣赏定窑生产的白瓷茶具。在其《煎茶歌》有曰:"又不见今时潞公煎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定瓷质地洁白如玉,胎薄细腻,釉彩莹润,造型典雅。自古有"定州花瓷瓯,颜色白天下"之誉。另外,由于饮茶者饮用各类散茶,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就应运而生。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紫砂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等所创造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兴紫砂壶以外,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永乐至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质地坚而细密,体胎轻薄,造型精巧,驰名中外。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壶,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方法也出现了丰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已达鼎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特色。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生产的宫廷用茶壶,极其精工,华美绝伦。至明清以来,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雅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3、各地饮茶习俗与陶瓷饮茶器皿 

  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于陶瓷饮茶器皿的使用方式,也反映了各地域人们以茶学、茶性、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根据各地域,各民族饮茶风俗习惯,饮用茶类和饮茶仪式不同而有区别。所以,选择陶瓷饮茶器皿也就不同。 

  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由一个口大底小的茶碗,一个小茶托,和一个碗盖组成。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溢水打湿衣服;四是保温性能好。北京气候寒冷,茶具以保温为佳,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今特色不减。另外回族,东乡族的"三炮台盖碗茶"也是用盖碗泡沏的。品茶时,先揭开碗盖给客人看,表示茶碗是干净的,以示对客人的尊重,然后在碗里放上泡茶或散装春尖茶,配以适量的冰糖和桂元,注入开水冲泡。即为三香茶。若再配以葡萄干、杏干、就是五香茶。饮时边用盖子挡去汤面的泡沫边喝茶水,并适时添水。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称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古代哲人的道理。 

  浙江和江苏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具有更高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内蕴的趋于臻境的实用价值。壶体致密坚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结晶,晶体间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渗漏,又有一定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小适合,一壶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觉温暖,又不烫手。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或以几何形体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型干变万化。有仿古,光素货(无花无字)、花货(拟松、竹、梅的自然形象)盘囊(几何图案)等。色泽古朴,使用年代愈久,壶身经不断摩挲,愈显光润古雅。除用作沏茶外,高级名壶还是艺术精品和古玩。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紫砂的自然色泽加上艺术家的创造,自然比金玉其外,珠光宝气的物品价值高的多。 

  广东潮州,汕头和闽南一带的人有饮工夫茶的嗜好。关于功夫茶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泡功夫茶的茶叶制作特别费功夫;有的说是因为喝这种茶味极浓,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等。功夫茶饮茶器皿非常讲究,大多为朱砂壶、卵壳杯。茶具包括茶壶、茶杯和茶池。茶壶极小,只有红柿般大小;杯薄如纸,小巧玲珑,茶池是用陶做成圆形或方形的池形,上面有盖。盖上有些小眼,一则"开茶洗盏"时的头遍茶从这些小眼漏下;二来泡上茶之后还要从壶盖上继续以开水冲来冲去,以加热保温。水也从小眼中流下,茶池是为承接剩水、剩茶、剩渣而设。潮汕式功夫茶茶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所制陶壶更易吸香。功夫茶极浓,茶叶可占容积七分,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至壶顶,方为恰当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直接以茶水冲杯洗盏,称为"开茶"或"洗茶。一开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气韵的气氛。冲二道水,这时不仅茶叶已开涨,而且性味具发,便开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发将尽,最后一巡过后,主人会用竹夹将壶中茶叶夹出,放在一个小盅内,请客观赏,称为"赏茶"。潮汕功夫茶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既有中国古老儒家精神;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不愧为高明的茶艺,有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小中见大,巧中见拙的哲理。单说这功夫茶,便包含了很多内容。 

  另外,景德镇饮茶器皿的青花玲珑六头茶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深受乌龙茶友的赞赏。东北和华北一带,多用较大的瓷壶泡茶,其中青白瓷具有"假白玉"的美称,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青瓷以龙泉哥窑最珍贵,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静穆,有粉青、翠青、灰青、蟹青等,又以粉青最名贵。釉面显现出纹片多样,大小相间的"文武片",细眼似的"鱼子纹"、冰裂似的"白极碎"以及"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黑瓷质地厚重,古朴典雅,保温性能好,为茗饮者所珍爱。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从事一般劳动工作。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讲究,不仅要好用,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饮茶器皿作为功能效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两个方面:物质功能是指饮茶器皿必须是生活实用品,是为人们使用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良好的饮茶功能是构成饮茶器皿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功能合理的器皿就能成为美的器皿。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美的造型必需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饮茶器皿不仅在使用能看到并要接触,不用时还能作为艺术陈设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所以饮茶器皿必须造型美观,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爱好,陶瓷饮茶器皿是功能、物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欣赏品,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统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需求的陶瓷饮茶器皿要更多、更好、更新。时代赋予现代陶瓷美术设计师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饮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探讨各地域、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习惯;掌握陶瓷饮茶器皿生产的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创造更多、更好、更新的陶瓷饮茶器皿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紫烟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