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陈岩:“芳”香“岩”续壶韵传情

时间:2013-09-2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陈岩

     紫砂之家讯:陈岩,1965年生于江苏宜兴丁山,1981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学习雕刻。1983年跟随母亲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华学习紫砂造型设计制作。1988年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学习。擅长在传统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构思新颖而造型别致。

  一泊清水,一滴莹珠,漾出一把茶壶;一方水土,一户陶家,养出一位壶人。这,便是陈岩,生长在陶都丁蜀的爱壶、制壶人。他用独特的眼光审视着整个陶界的古往今来,也推敲着紫砂壶的风生水起。

  接 触过许多陶都宜兴的陶艺家,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生在蜀山脚下,也就只想着‘吃泥饭’了。”这也许只是人们的笑谈,但谁也无法否认,散发着陶土芬芳、满 溢着古陶风韵、充盈着紫砂气息的丁蜀,本身就给紫砂艺术抹上了神秘的一笔,惹人欢喜,令人向往;更是给丁蜀人骨子里注入了一股紫砂灵气。

  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岩,还有着一位优秀的制壶工艺师母亲,自然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在紫砂的海洋里驰骋、遨游。

  源于趣:制壶的初衷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早在陈岩还是学走路的年纪,就整天被在紫砂厂工作的母亲带在身边。那时候的陈岩,围在母亲的工作台边,也许还不明白母亲手中的一团团泥是做什么的,也不会明白所谓的“紫砂壶”究竟是何物,只是看着与母亲并排工作的蒋蓉老师,用一方方泥雕做成活灵活现的荸荠、莲藕器皿,看着身边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用陈岩的话说:“小时候只是觉得很好玩,纯粹爱好。”

  所以说,陈岩对紫砂壶的喜欢是源于天性吧,是骨子里的“紫砂血液”发挥了效用,而他对紫砂壶的了解和对制作紫砂的热情则是源自于他的兴趣了,就是在这种懵懵懂懂的状态之下,有了迷迷糊糊的概念——从艺紫砂的概念。

  形于母:初衷的实践

  陈岩的母亲李碧华是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师,师承当代“紫砂花器巨匠”朱可心先 生,是一位技艺高超而又品德优秀的陶艺家。陈母继承了师傅制作“花器”的特长,也练就了一手制作光素器、筋纹器的硬功夫,再加上自身对紫砂文化的领悟和发 挥,不仅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而且培养出了蒋彦、葛陶中、李慧芳、吴鸣等等成功的徒弟们,这对于整个的宜兴紫砂界都是不容忽视的贡献。

  这样一位母亲,在陈岩最初想要学习制壶的时候,就郑重地告诫他,制壶是一项很苦、很累的工作,而且在当时,宜兴的紫砂还处于比较低靡的时期,从事紫砂行业并不十分看好,陈母要陈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一旦决定了,就要认真对待。

  母亲对待紫砂艺术是一丝不苟的,自己的儿子如果要参与到其中来,也要一丝不苟。虽然,生活中的陈母平易近人,处事谦和,但关乎工作、关乎紫砂艺术的事情,是毫不怠慢的。所以,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待自己的徒弟们,陈母都是严格要求、说一不二的。

  每一个跟随陈母学做紫砂的人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打身筒,打泥条,陈岩自是不例外。母亲给陈岩安排的任务是一天打三十个身筒,为了让陈岩能够准确掌握制壶的力度、角度和运行手势,母亲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

  就 是这样的基本功训练,陈岩持续了半年时间,按照母亲的要求,他把每天打的最好的一个身筒留下来,齐集一个月,将三十个排成一排,一起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 自己的缺点,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基本功训练是相当枯燥乏味的,这种方式的训练现如今已经不多见了。一整天坐下来,手里还在不停地挥动着木搭子,经常是累 得腰酸背痛,但确实是为陈岩以后制作紫砂夯实了基础,这让他获益匪浅。

  经过了半年多的打片阶段,终于开始学习具体制作茶壶了,想必此时的陈岩都舒了一口气,然而,做壶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从传统的仿古壶,石瓢壶等等开始,练习做造型,这期间,陈岩尝试制作的壶不计其数,却很难有完好的成品留下来,直到84、85年左右,他的第一把成壶出炉了。

  他的第一把完全手工、制作精巧、烧制成功的小仿古壶,是对他半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半年的做壶训练的最好肯定。这把小仿古壶,甚至被“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肯定,并被顾老用作每天泡茶的器具。这对陈岩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紫砂事业的决心。

  成于己:实践的凝炼

  如果说是母亲的培养和引导是把陈岩领进了紫砂艺术的大门,是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陈岩的紫砂之路打开了局面,那么真正让陈岩成为一名有为陶艺家的还是他自己的努力和对紫砂艺术的理解与发扬。

  陈岩1983年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壶,期间师兄蒋彦还教授过他全手工仿古壶的制作,师兄吴鸣为他的壶刻字鼓励,师兄葛陶中给他点拨手工制作的技艺,这些都是他实践的丰富;1988年受厂里指派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陶瓷造型设计,是他理论的充实。

  北京回来后,陈岩开始自己设计制作茶壶,此时,母亲已经放手让他自己去想、去做了,只是偶尔在壶整体造型比例和形体的协调性上稍加指导。“乘风破浪壶”,“五蝠临盈壶”等等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的。

  “乘 风破浪壶”取意李太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壶身是翻涌的浪花,壶把与壶嘴是一浪接一浪的潮水,整个水势与浪花的走势都显出了风的感 觉,加上壶本身暗青的色泽,仿佛是把人带到了一片汪洋大海之上。“乘风破浪”寓意不畏艰险,战胜困难,最终会迎来可喜的前景。

  “五蝠临盈壶”更是别具匠心,在壶钮上采用镂空技术刻出五只蝙蝠的形状,整体造型还是沿用了石瓢,却在线条处理上增加了柔和性,在壶身设计了“孩童追蝠”的画面,“蝠”与“福”同音,表达了制作者追求幸福的心理。

  观赏这两把壶,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壶型,看到的却是与众不同。这便是陈岩所追求的——于传统之中走出自己的路子。传统的造型的确优美,但会不会令人产生视觉疲劳呢?所以,陈岩想到了要用自己对紫砂的理解和学习理论时积累的新鲜创意设计出自己风格的茶壶来。

  做壶是要硬生生“坐”的,学会了制壶的陈岩,越做越有劲头,越做越得心应手,一天一坐就是好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制壶让原本暴躁的他安下心来,变得安静、沉稳。

  也 许是经年累月长坐的缘故,陈岩落下了颈椎骨刺的毛病,正好女儿要到外地读书,他便带着全家在三亚修养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虽然由于身体原因,陈岩很少做 壶,但制壶并没有离开他的生活。对于灵感的收集、思考的积累,他一刻也没有停置。一天,他在家中庭院的荷花缸边欣赏着春雨的飞落,看着一颗一颗剔透的雨珠 汇聚到荷叶上形成晶莹的水珠,滚落到水面,激起圈圈涟漪,荡漾开,再荡漾开,最后竟荡漾出了一把“涟漪提梁壶”。

  “涟漪提梁壶”壶身很充实,就好似那盛满水的荷花缸,壶沿上起伏的是荷叶的边,中间的壶盖刻出细细、柔柔的水纹,精致却不做作,形象而不失自然,将泥性、水性完好地结合起来,沉稳中带点灵动,灵动中又不乏庄重。

  就是这样,传统的提梁壶摇身成了我们看到的柔美、实用的“涟漪提梁壶”。

  这是陈岩对紫砂的特殊领悟,也是一种理念——用自然中的现象、生活中的细节构造出别有一番味道的茶壶,“醉翁壶”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壶的整体造型似是古代的酒坛,饱满、坚实,陈岩在制作的时候还特意在壶沿处加上一圈酒坛绳子,打出仿古的结,飘出细细的流苏,展示一种律动之美,实在是活灵活现。“醉翁”的称呼源自一代文豪欧阳修,“得之心而寓之酒”的乐趣则寄托在这把“醉翁壶”之内了。

  一把把奇思妙想的壶,一件件源于传统而超脱传统的作品,将陈岩带到一个全新的殿堂,在那里,他会继续着他的创新,继续着他的自然表现,也沉淀着他对紫砂的领悟和思考。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孔琴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