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只有土生土长在宜兴窑场的人,才能感受陈建平先生《画说陶都》画册所表达的那份深沉的爱和纯真的情。
陈建平原来是省轻校的老师,现在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陶艺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去年金秋,他在宜兴美术馆举办了《陈建平书画陶艺展》,让人一睹他的艺术才华和艺术成就。展览会上,他送我一本《画说陶都》,勾起我记忆深处眷恋一生的陶都生活风情。
捧读陈建平的《画说陶都》是一次愉快而充满收获的过程。对于我这样生活在窑场的老人来说,画中所描绘的陶都风情,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生动,使 原本发黄的记忆也鲜亮起来了。窑场的孩子总是以陶为伴,以陶为乐。在母亲的泥凳旁看做坯,在龙窑的窑背边看烧窑,在货场码头看滚缸,在大缸堆场捉迷藏,这 是今天的孩子无缘感受的乐趣。而在窑场上出力流汗的陶工,无论是凿宕开矿,捶泥做坯,还是装窑开窑,搬运驳货,釉水沾满皲裂的双手,窑火闪红风霜的脸庞, 创造出陶瓷艺术精彩的篇章。陈建平的70多幅画作,就都记录这样的场景。他运用即兴夸张的特殊创作方法,以最佳的清润与墨味来抒发内心激情,宣泄自身对陶 乡的情感。画中的《明宕取泥》、《独轮车技》、《拍打泥片》、《龙窑点火》、《入学途中》、《捉蟋蟀》、《缸里藏》等等,都是作者以艺术家的视角,从生活 中提炼而成的陶都风情长卷,张扬着强烈的个性色彩。
陶瓷工人有着不一样的苦与乐。窑火锤炼了豁达而豪放的秉性,烧滚雨水冲泡红茶,捧着紫砂壶慢慢品味人生。《陶工休闲图》、《赏壶记》、《陶都人 家》、《看菜吃饭先壶茶》、《爷孙乐》……都是丁山人的所见所闻。《淸晨一壶茶》描绘了一位退休老工人,拖鞋短裤背心,右手捧着一壶茶,左手拿着洒水桶, 在花木葱茏的庭院,一边品茗,一边浇水。老人的神态,淡雅轻松,活脱空灵,浸润了对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从陈建平的笔底纸面,流淌出了陶都的地域美景、人文特质和万般风情。虽然有些画面所展现的景物已经尘封了多年,但是,它们都是凝结于陶土中的不朽传说,也是作者精细入微地观察生活和领悟生活后的会心笑颜。他从世俗中提炼雅致,从乡土中升华哲思,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造。
画说陶都,说不尽陶乡的忆恋,故土的吟颂。这是我们站在陶都的屋檐下,所观赏到的温馨风景与诗意激情。
《画说陶都》之外的……
把自己近五年画的故乡小品(其中多为人物,也有景物)集中了一下,凑起来正好近百幅。虽说难以十全十美,但毕竟是对养育我几十年的家乡的真情实感,凸现的是中国独一无二、世界绝无仅有的陶都风情。
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粉墙黛瓦、缸坛瓶罐,就连每家每户堆放的陶罐瓦瓮所垒筑的围墙,都是如此雅致迷人。制壶时拍子敲打的音乐节奏构筑成独特的陶都风情小夜曲。
闭上眼睛,揣着一把温润敦厚的紫砂壶,陶都的一情一景总会在脑海中浮现。这里近百年的紫砂传承,羊角山古窑遗存的砂壶残片、蜀山古南街磨得铮亮的石板,极富诗情画意。它就是我眼中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模特,让我百画不厌。
希望我们陶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尽可能多一些保护,少一些破坏。再过若干年,展现于我的子孙面前将是怎样的陶都?时代总在与时俱进,过去总会被现 代所取代。但希望这里的地域风情、人文美景不要因为城市变迁而消失,这应当是每一位陶都人的职责,也是我历时五年记录陶都的唯一企盼。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