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8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俗话说“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其中的“一丸土”,称誉的就是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近年来,紫砂茶具屡屡掀起收藏热潮,层出不穷的名人逸品也使原本已持续走高的价格走势更为高涨。究竟紫砂工艺的欣赏价值和艺术精粹体现在何处?为此记者来到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寻访那位全凭一股执着、在紫砂工艺上不计功名钻研数十载的澄观堂主人朱慧林,一探其快意挥洒的艺术江湖。
个性豪迈的紫砂“活字典”
朱慧林为人潇洒随性,是位一说起紫砂工艺便意气风发的豪迈汉子,单从外表来看很难和那些看起来仙风道骨的工艺大师联系起来。然而,正所谓高手在民间,身为宜兴人的朱先生自小便开始接触紫砂工艺,正正是宜兴紫砂的一本“活字典”。
1969年朱先生生于 “陶都”江苏宜兴,1988年便开始紫砂艺术创作,曾经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工作。其作品多次刊登在《紫玉金砂》、《当代紫砂群英录》等知名行业刊 物。朱先生对紫砂艺术富有热忱,极具个性,对明清经典钻研极深,同时对砂料追本溯源,颇受行内人士关注。
砂料要原矿,造型要美感
备受热捧的紫砂茶具在艺术表现上固然样式繁多,但如何鉴别紫砂的真伪高低却让不少紫砂发烧友困惑不已。对此,朱先生认为有四条准则:泥、工、款、型。所谓泥、工、款、型,指的是砂料要原矿、工艺以纯手工为主、造型要独特、装饰要匹配协调。
据朱先生介绍,常见的五 色土最后呈现出来的颜色又会因原矿不同而千变万化。紫砂矿料的价值还与其颜色纯度和稀有程度有关。诸砂之中,朱先生偏爱段泥,因为段泥烧制成产品之后有着 “出淤泥而不染”的美态,经过泡养把玩之后更显冰清玉洁。而段泥中又只有本山绿能达到颜色至纯,因此价值不菲。
至于造型设计,朱先生认 为应该以泥色与壶形的搭配协调为主,追求让人赏心悦目的效果。装饰上,字画与壶也要搭配协调,印章更要有金石的味道,所谓诗书画印缺一不可。此外,朱先生 认为紫砂壶无需刻意追求造型上的多变。“紫砂壶的形状有许多历史流传下来的经典,后人只需在模仿中不断求索。而造型越简单的逸品反而越显精髓,因为越是简 单的造型越难体现它的美感,这就更显作者的高深功力。”
杂件、窑变,更显高超技艺
除了紫砂杂件,朱先生还 有一样千金不换的心头好,那就是窑变。窑变是指紫砂作品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出现与天然原色截然不同的色泽。朱先生为记者展示了一件名为“半菊”的窑变作品, 只见其壶嘴、壶的和壶把都呈现出与原色不同的渐变色,独特的外型与神奇的色彩相结合,更显其艺术价值之高。“要产生窑变效果必须使煤窑内达到1250℃以 上的高温,还需要自然天气的配合,使高温的窑炉内大量的矿物质分子吸附到裸胎的紫砂作品之上,产生五彩斑斓的效果。”朱先生说,“诸多砂料之中唯有能承受 高温的原矿砂料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窑变效果。”
为了探索紫砂烧制的最合适温度,朱先生执着而不计成本地进行试验,也因此成为了同行眼中“顽固的另类”。“窑变本来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的产物,亿中难求其一,同行里刻意不计成本地去追求窑变的恐怕只有我一人。”朱先生笑道。
追本溯源是朱先生秉承的 信条,年青时的他就不惜代价去陶研所请教紫砂矿的科学数据,执着试验的“倔脾气”似乎从那时起就已经如影随形。尽管朱先生私藏了很多紫砂艺术品不忍出售, 但仍然乐意与同道中人分享心得。“紫砂艺人要与客人亲近,不能锁住珍品。“朱先生如此说道。到如今,朱先生依然保持在深夜中创作的习惯,这是因为深夜的宁 静能使他全神贯注于艺术创作之中。追求完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朱先生一样醉心紫砂陶艺数十载如一的个性艺人却很少见。或许正如他所说,每件作品就如十月怀 胎而生之赤子,其寄托的是作者的辛勤汗水和创意耕耘。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