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8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宜兴紫砂陶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和朴素大方的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但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紫砂陶艺的发展也是如此。本人在近半个世纪的从艺生涯中,一方面在传统造型上创新求变。如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的《浪花提梁具》,把提梁设计成弯曲前倾犹如一波前冲的水浪,大大增加了此壶的动感;又如《秀竹提梁茶具》,提梁由两根竹枝弯曲交叉因而有三个分叉,对传统的提梁造型作了创新。另一方面,在装饰上融入自然文化,精心构思,别出心裁。由于1956年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先生打下了制作“光货”的基本功;1958年又随有“第二陈鸣远”之称的裴石民先生学得了一手“花货”制作的技法;加之“文革”期间,参加了毛主席塑像的制作,掌握了一定的雕塑本领,在1983年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设计专业学习培训,受到专家学者的指点,因此在先进的现代艺术造型艺术理念指导下,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装饰手法加以创新,其中镂空和浮雕是我装饰的特色和亮点。下面将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从艺经历,从紫砂壶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传统文化与紫砂
国粹紫砂千年传承,根脉是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的形式美,构成紫砂陶艺如诗如画的艺术风格,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深蕴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气魄融汇在造型与装饰之中,形成了紫砂陶艺内在的生命力。紫砂陶艺是属于个性鲜明,风格特点比较突出的陶瓷艺术作品。创作设计新的紫砂陶艺作品,首先需要认识和掌握其特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领悟和理解紫砂陶艺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特征,深入进去,发挥创造精神,紫砂新作才会越来越有所发展和提高。几百年的紫砂陶艺传统不是一句空泛的言词,而是有非常具体的形式和内涵,其中包含着一种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紫砂陶艺的深厚魅力也正在于是在习惯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表现,和过去既是相通的,又是不同的,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今天的紫砂陶艺创作,既不能因袭传统,也不能不重视传统,重要的是理解传统的精神,去发展传统。
对于紫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探究,不能就其表面之所及来论述,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特征的方面来认识。紫砂陶艺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才形成了它自身的特点,今天来探究仍然要把它置于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心理特征来剖析其创作思维,认识紫砂陶艺这个既是物质产品生产,又是精神产品创造的特殊文化形态。紫砂陶艺所反映的传统文化特征,有直观的表露,明确的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如青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金属器、砖瓦器及其它有器的影响、延伸和移植,都曾经是紫砂陶艺的营养,丰富了紫砂陶艺的表现形式。
研究紫砂陶艺文化内涵,不能只停留在外部世界比较直观的表现上,而应该进入到比较深的层面,去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在紫砂陶艺优秀作品中的位置及主导作用,揭示其本质的特征。只见其传统文化的枝叶,不见其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妨碍了认识紫砂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皮毛的继承是很难有大的发展,抓不到事物的本质,也就容易使新的紫砂陶艺作品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陈陈相因,无所发展和创造。
二.自然文化与紫砂
紫砂之本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一壶一乾坤。而镂空就是民间自然艺术的产物。所谓镂空,就是在坯体达到一定的干湿度时,按一定的设计要求用专用刀具将部分坯体镂透剔空的一种装饰手段。这一手法在瓷器中是最常用的手法,但在紫砂陶的装饰上并不多见。《阳羡名陶录》曾记载来自景德镇的名匠陈仲美“重锼叠刻,细极鬼工”,吴梅鼎在《阳羡名壶赋》中也称赞:“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但可惜他的这类传器少有流传。
1986年,我在创作《蟹篓壶》时就运用了雕锼镂空的手法。把壶身雕成竹编的鱼篓,且发挥自身捏塑的特长在壶身一侧和壶盖上各塑一只爬行的螃蟹,在装饰作为壶盖的“鱼篓罩”时,运用镂空手法将其镂空使之酷似由竹条编成的罩子,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此壶创作成功之后,又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套《五头蟹篓茶具》,这套作品为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并获得了1989年江苏省第二届轻工美术设计二等奖;以后又运用类似的手法创作了《鱼家乐壶》、《鱼家乐茶具》等,将蟹换成鱼虾,而壶盖仍然镂空,其中《五头鱼家乐》茶具荣获1990年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三等奖。现在紫砂业内“竹编”的装饰手法已为多人采用,虽不敢掠美为自己首创,但确实在这方面作过一定的开拓性的贡献。
蟹、鱼等都是自然界产物,融入紫砂艺术之后别有一番风雅,不显得造作又不失大方,镂空手法也需要一定的雕镂技巧,尤其要掌握好坯体的干湿度。湿了,镂不出透空的效果;干了镂时会使坯体破裂。二是要运用恰当,不宜过于花俏。像“鱼篓罩”透空完全来自生活,加以镂空合情合理;如果一味卖弄技巧,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再次说明,任何艺术的创新都必须师法自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现代艺术的造型理念与紫砂
在传统文化与自然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的造型理念,如浮贴、雕塑,在壶体上用浮雕、贴塑的方法装饰各种图案,这本是“花货”作品最常用的装饰手法。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光货往往也需要这种局部的装饰手法。这又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是在几何形体的壶体上按需要加以装饰,如已故老艺人朱可心先生,生前曾在同一壶体上分别饰以松针、竹叶、梅花而成为“常青壶”、“竹节壶”、“报春壶”。我在创作《松鼠葡萄壶》时,就在扁圆形的壶体上浮雕贴饰葡萄的枝叶藤果;而《枇杷壶》则在圆形壶体上饰以枇杷的果和叶等等。
二是浮雕图案与壶体造型成为浑然一体,因此它实际上要求艺人把造型、装饰同步设计、一并考虑。如历史上的传世之作清代陈鸣远《南瓜壶》,以南瓜为壶体造型,弯曲的瓜藤为壶把,一柄瓜蒂为壶盖,壶嘴为卷起的瓜叶,整体造型装饰十分和谐自然。在创作《双鱼戏水壶》时,壶身就是一泓池水,壶肩浅浮雕两条追逐嬉戏游动的鱼,而壶盖浮雕成浪花,壶把则为大小双圈,似泛出的水珠,壶嘴象略为张开的鱼口;最妙的是壶的一粒圆珠还能转动,寓意“双鱼戏珠”,可见这种浮雕的运用是与造型协调一致的,而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此壶的创作灵感也来自生活,由于平时喜鱼养鱼经常观察鱼的游动,才能寥寥数笔将他们浮雕得栩栩如生,此壶现被无锡博物馆典藏;类似的还有《腾跃》茶具,此壶壶身、壶把、壶嘴被浮雕成浪花,壶盖则是向上腾起的一朵水浪;这是运用浮雕装饰的又一件成功作品;此外还用同样的手法先后创作了《渔舟唱晚》、《甜瓜壶》等。
总之,这种浮雕(含贴塑)的装饰手法的成功,一是必须与壶体造型一并思考设计,壶的附件如嘴、把、盖都要与壶身融为一体;二是必须有精湛的雕塑功夫,浮雕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活”,有生气,有动感。否则,即使有最好的设计理念,也难以得到完美的表现,呆板无力,了无生气,反而成为败笔。而这,主要得益于坚实的花货制作和雕塑、捏塑的基本功。
传统文化古朴,自然文化天地相融,现代文化锐意创新。宜兴紫砂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密不可分。纵观紫砂陶艺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要让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需要紫砂艺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寻求新的创造,跨上新的台阶。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