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张浦生谈明清紫砂

张浦生谈明清紫砂

时间:2013-11-0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七十岁的张浦生先生依旧神采奕奕,在他七十寿辰的时候,学生们为他制作了一枚纪念大铜章,亲切地称他为“青花王子”。他是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有《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等专著,同时也是紫砂研究的大家,曾出版《宜兴紫砂鉴定与鉴赏》。我们在上海访问他时,适逢他正在举办“片瓷山房典藏明清紫砂展”。“片瓷山房”是张先生的斋号,颇能说明他的收藏旨趣。

  张先生的收藏以研究为归,所以特别重视残件的价值。收藏中大量的瓷片都是他研究的标本。他重视藏品的研究价值大于经济价值。在这次紫砂展上就展出了张先生多年辛苦收集的许多紫砂残件。有早期的紫砂壶嘴、壶盖、壶把和许多有着时大彬、惠逸公等早期制壶名家名款的残件和残片标本,标本的齐全是张先生收藏的一大特色。这些残件绝大多数都是出土品,许多都伴随有确切纪年的其他文物同时出土。年代确切可靠是张先生收藏的又一大特色。除宜兴紫砂外,张先生同时也重视广西钦州、云南建水紫泥制品,重视明清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的紫砂标准器型的收藏,是张先生紫砂收藏的第三大特色。在这次展览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标准器。

  展品中有一把长沙出土的明代四系紫砂大茗壶堪称绝品,这把壶口径10.9cm、底径22cm、高19.2cm、腹周78cm,张先生称之为“壶王”。比1965年南京明代太监吴经墓出土的高17.7cm的紫砂提梁壶还要大。这把壶可以说是早期紫砂壶的标准器,造型古朴浑圆,泥质较清代紫砂略粗,红色的紫砂胎质中布满细小的银的未熔云母颗粒。工艺上也有着鲜明的早期特色,壶口平直,棱角分明。茗壶为手工捏作,指痕犹在。壶体如罐,分三段拼接,平底,四系,曲流略呈方形,腹内为单一的方型出水口。壶体表面还有一层黝黑发亮的包浆。

 

蛇(12生肖)

  张先生最喜欢的是一把泰州出土的明中期“绞胎”紫砂壶,是全国仅有的三件之一。另一件藏于江苏泰州博物馆,上海松江也有人在拆迁工地现场发现了一把绞胎紫砂残壶。宜兴以绞胎这种工艺制作紫砂器,传世品向来未见,因此鲜为人知。张先生的这把壶造型酷似掇球壶,圆执,曲流,圈足,足底露出绞胎泥质的纹理如鸡翅木般华美。不同于一般的紫砂壶,此壶体外上了一层透明釉,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使绞胎的纹理更加美丽。绞胎紫砂壶是古代陶瓷工艺的一个新发现,张先生说现在也有人开始仿制这种绞胎紫砂壶了。

  展品中还有一把广西钦州的软提梁扁壶,造型秀美,质地上乘,壶腹中央刻文昌君造像,十分别致,是典型的清中期佳作。

  张先生的藏品大多是他外出鉴定讲学的时候辛苦收集而来,他的“壶王”就得自于湖南的古董市场。他还有一把“孟臣”款壶红泥黎式壶,是在新加坡讲学时买的。这把壶是在一艘道光年间沉船“的惺号”上打捞出水的。壶底刻款“明月玉如神 孟臣”,非常精美。

  张先生收集了很多有时大彬名款的紫砂残片。时大彬是明万历时的制壶名师,是供春以后最著名的陶艺大师,对制壶工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一反旧制,专做小壶,他的作品庄重雅致,不求妍巧,信手拈来,巧夺天工,世称“时壶”或“大彬壶”。时大彬与陈眉公等文人雅士交好,所以他的作品非常精雅,开了文人制壶的先河。此后陈曼生与陶工杨彭年合作,将诗文书画与制壶工艺结合,紫砂壶成为文人雅玩的一种时尚。真品的“大彬壶”传世甚稀,后世的赝品比比皆是。张先生的这些残片则成为可得而不可求的珍贵标本。通过对这些残片的比较,张先生发现“大彬壶”的名款,在当时就有许多是用木模印上去的。

 

  据张先生考证,成熟的紫砂茶具应该出现在明代。有人说起源于宋,宋代的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中也都提到过“紫瓯”,但张先生考证“紫瓯”是指福建建阳窑的紫泥,而不是紫砂。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明以前生产散茶为蒸青法,到明朝发明了炒青法。明以前的饮茶习惯是煮茶,到明代才开始改为冲泡。紫砂壶的出现与人们的饮茶习惯的改变是密切相关的。张先生根据出土材料将紫砂茶具的成熟期定在明正德、嘉靖年间。

  张先生说紫砂鉴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瓷器鉴定难,紫砂鉴定更难,现在紫砂绝大部分都是传世品,无确切纪年,真假难分。紫砂壶绝大多数表面光素无纹饰,不像瓷器可以通过纹饰断代,只凭造型、泥质、款识很难准确把握。它的制作方式又是家族式的,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种种因素,都使紫砂的鉴定更为困难。而鉴定名家的作品更易使人落入赝品的泥潭。考据年代更不是凭空的,要有根据。比如上海松江出土的那把绞胎紫砂残壶,在同一现场还出土了带明嘉靖年款的青花瓷片。据此可断定这把壶的年代为嘉靖。

  张先生总结出早期紫砂壶的几大特点:

  一是早期的紫砂壶器型都比较大。紫砂壶的发展从形制上讲是从大到小。而且工艺都比较简陋,壶盖没有洞,是坐盖,出水孔为单孔,刚开始出水慢,茶叶会堵住,这样就要改进,所以紫砂壶的发展是通过实用来改进的。

  二是早期的紫砂壶从造型学上讲比较浑圆,都是实用器,所以无装饰,它的特点是素面,朴实无华,线条柔和。到清代由于文人参与设计创作,开始有构图,注重诗、书、画、印,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好像曼生壶就是一种艺术创造。

 

  三是泥质,早期的紫砂壶所用土里云母含量比较高。过去书上讲时大彬制壶时撒金刚砂,所以壶上的星星点点,银光闪闪。实际上“时壶”上的星星点点经过科学测试,就是云母。早期的用土,泥砂比例和现在不同,泥多砂少,加上当时烧制工艺比较简陋,温度不高,所以烧出来的壶都是偏红的,硬度也不高。明朝末期到清代中期这种壶比较多,晚一点的壶,泥的结构就不同了。张先生说,土是没办法的,一层用完了就到下一层,用完了就没有这种土了,比如广东肇庆的端砚,一定要问什么坑啊?因为一个坑开采完了,就没有了。

  四是款识。张先生说,收藏紫砂壶最主要就是要有款。再好的紫砂壶如果没款都是一大遗憾,所谓“壶以名贵,名以壶传”。款很重要,但更重要是要看质量。现在瓷器有一个新名词,叫“无款官窑”,有一种说法叫“无款多佳器”。但早期的紫砂壶多是无款的,因为都是民间的实用器。明代流行刀刻款识,早期的款多楷书,无篆书,刀刻署款必须有书法基础或较高的悟性,一般工匠很难达到。而且刻款速度慢,不适应商品生产的要求,因此它逐渐被印鉴代替。紫砂壶上的印鉴用于多处,如盖内、底足、执、壶内等,印款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作者姓 、名、字、号等等,明末清初印章款识出现,给大量制作赝品提供了温床,给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增加了难度。明代跟清代壶最大的区别,就是实用、朴实无华,清代壶玩的成分多了,后来文人参与进来了,在壶上印什么的都有。文化品味提高了,经济价值大了,人家也开始仿了,假的可能性也就大了。

 

  张先生说他办展览是为了正面宣传,不去讲别人藏品的真假。讲别人的东西是真是假没什么意义,这个展览是想借出土的紫砂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品。把多年收藏的紫砂珍品公布于众,目的也在于宣传,保护文化,在于探宝引宝,帮助收藏爱好者提高鉴赏力,自然容易识别真伪。收藏要有“财力、眼力、魄力、毅力”,但更重要还是要有品味,有品性,有藏德。鉴定家从正面引导藏家,更为重要。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