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03 来源:紫砂之家
自明朝起,紫砂壶渐流行于世,明代有名的金沙寺僧和供春也成为人们记忆中较早开始制壶的人。
那么在明朝以前呢?众所周知的是,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必然有一个过程,而为文人们所喜欢的紫砂壶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现当代对紫砂壶的起源一直有所争论,有人直接引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其记载金沙寺僧创始了紫砂壶。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实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可经研究分析羊角山出现的壶身也和宋代点茶所用的器具大相径庭,紫砂壶并不适合点茶之用。而又有人认为宋代便出现了紫砂壶,依据便是宋人的几首诗。
现在我们不管众人如何纷扰紫砂壶的起源,重新来梳理紫砂起源的轮廓。我们可以先这样称呼紫砂壶在宋朝扮演的角色:紫砂饮茶器具。
紫砂饮茶器具在历史上露面的时候,是在北宋。宋代盛行点茶,日常所用都是建州窑的建盏,紫砂却也露出了历史足迹。
北宋欧阳修曾写过一首诗《和梅公仪常茶》: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古代“常”与“尝”是通假词,所以这首诗明写的就是品茶,那么品茶的器具又是什么呢?欧阳修明确说了: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瓯在这里就是喝茶的容器,那么紫瓯,是不是传说我们所认为的紫砂做的容器?
梅尧臣和欧阳修是诗友,并同朝为官,他们还一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有一首诗《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
闻香已入中都府,团品争传太傅家。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跨。
蔡君谟便是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蔡襄,曾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在这里,便是赠茶给梅尧臣的,梅写了这么一首诗来感谢蔡襄的赠茶之举,“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明确说了用紫泥做的容器泡了蔡襄寄的茶。那紫泥真是紫砂泥吗?而紫泥新品又是紫砂壶吗?这样也是无法说明紫泥新品便是紫砂壶。
苏东坡公元1037年生,比欧阳修小了30岁,受到梅尧臣和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不小。说起苏东坡,一般的宜兴人都知道蜀山上的东坡书院,蜀山便是苏轼在宜兴谪居讲学时所居住的山,蜀山的名字也是苏东坡起的。蜀山在哪?蜀山是一座海拔较低的丘陵,在紫砂壶发源地丁山的境内,居丁山东北方向。
宜兴山清水秀,适合茶叶生长,出产有名的阳羡贡茶,苏轼一个文人,最爱喝茶养性,到宜兴居住,不尝阳羡贡茶是不可能的。那当地的人都是用什么来品茶的呢?丁山人因地制宜,把紫砂做成一些型器以供日常生活所用,平时便用紫砂器来品茶,东坡入境随俗,也用那紫砂器来品茗,茶是阳羡雪芽,水是金沙清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壶当然是苏东坡亲手设计的三足提梁壶,后人都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追溯到这里,线索清晰明了,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和苏轼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是历史河流抹不去的痕迹。
再者,明代蔡司霑《荠园丛话》中也写到:“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名为孙道明,号为清隐,是元末明初人,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
除了苏东坡称紫砂壶为壶,宋元时一般称其为瓯或罐,就如蔡司霑所说,“紫砂罐”“泡茶古雅绝伦”,可见紫砂壶并非周高起所称的为金沙寺僧时才有,每一种事物不是简单的便成型在世人面前,紫砂壶在北宋的沉默,是因为宋代的点茶只需用盏便可,也因为陶器在唐宋时期的式微,而苏东坡设计的提梁壶却明确的告诉世人紫砂壶在北宋便有,凭提梁壶虽不能说明紫砂壶是苏轼发明的,但也说明此时已有紫砂壶的存在,再加上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古窑里确实有紫砂壶,这和宋代用什么来喝茶的概念也是相当有区别的,应该这样说,紫砂壶在宋代即有,只不过不流行罢了。紫砂壶在元朝时也是默默无闻,直至明朝盛行散茶冲泡,而供春将金沙寺僧的做壶法学到手,紫砂壶才被发扬流行。
综上所述,紫砂壶在北宋时期便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为广大古代壶友们所接受并使用,却是到明代中期后的事情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