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5 来源:紫砂之家
惠逸公,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约18世纪)著名紫砂艺人,与明末的惠孟臣并称“二惠”,在紫砂艺术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作品以工巧精致、泥色独特、文人气息浓厚著称,尤其擅长朱泥小壶,对后世紫砂艺术影响深远。
艺术地位与师承
与惠孟臣齐名,世称“二惠”,但风格有别——惠孟臣浑朴精巧,惠逸公则更重工巧。
师承虽无明确记载,但技艺精湛,作品兼具明代传统与清代创新,代表了雍乾时期紫砂工艺的巅峰。
作品特点
泥料独特:
善用朱泥,泥色红润,掺入熟料形成“梨皮”肌理,触感细腻。
根据壶型选泥,稳重器型用紫泥,灵秀小品多用朱泥。
造型精巧:
壶式多样,如高仕壶、六方壶、梨式壶等,线条流畅,比例严谨。
小壶尤佳,工艺细腻,胎薄工精,兼具实用与观赏性。
装饰典雅:
自题诗文刻款,书法娟秀,如“风流三接令公香”“山香不见花”等,文人气息浓郁。
雕刻技法娴熟,竹刀、钢刀并用,字画与壶身浑然一体。
历史地位与价值
市场价值:传世真品罕见,拍卖价常达数十万至百万(如朱砂高仕壶102万元成交)。
文化意义:推动紫砂从实用器迈向文人艺术,融合诗书画印,开创雅玩新风。
后世影响:与惠孟臣并立为朱泥壶典范,晚清、民国仿制者众,足见其标杆地位。
代表传世作品
惠逸公的作品集工艺、书法、文人审美于一体,是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至今仍被藏家视为珍品。惠逸公以朱泥为骨、诗文为魂,工巧而不失文气,其壶至今仍是紫砂收藏界的“天花板”级珍品。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