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6-12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于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吴培林先生为他的紫砂陶工作室题名为“牧泥堂”。为斋室题名,或抒抱负,或遣情怀,或述履历,或励心志,“牧泥堂”却是诗意的写实、写实的诗意。放牧着“五色泥”的精灵,倘佯在陶艺广阔无垠的原野,天人合一、悠然神会。于是一声长吟:“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陶魄。”俯仰之间,“牧泥堂”满室珠玑,熠熠生辉。
寒江雪蓑壶
紫砂壶自宋代“生炉”,至今形成二大类。一类状物象形,栩栩如生,称“花货”;一类几何“线、面、体”组合,抽象朴实,称“光货”。“光货”尤为茶道中人所钟爱,常以雕嵌绘塑等附丽其上,予以装饰,总有游离之感。时至当代,“绞泥”问世,将二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料“绞”在一起,形成发自内部天生肌理的花纹。国人欣赏的大理石屏、窑变瓷器,是先有天然花纹,再去审美发现,而紫砂绞泥花纹是在作者主观设定的状态下妙夺自然而成,是天工与人工的结晶,这一非凡的艺术语言在“光货”创作上拓宽了崭新的空间。绞泥因不同泥料性质差异,高温烧制时易开裂、起泡,且手工绞合形成的纹理很难控制,深入堂奥得心应手者极少。吴培林自幼爱“玩泥”,种下“慧根”,虽未拜师学艺,却因自身对紫砂的“悟性”,道法自然,转益多师,几十年磨一剑,终成大器,而对绞泥的刻苦钻研和独创理解,其修为更是了得。
紫砂陶艺有近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敢与之对话者需有进入“围城”的毅力和走出“围城”的勇气。吴培林的“沙之风韵”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对话”,紫泥与黄泥绞合的泥团割成连绵的泥条,粘连搭接,盘筑成壶。把紫砂陶艺以“盘筑成型”区分于世上其它陶艺,以“拉坯成型”的独特语境坦率、痛快地演绎展示,随意轻松中现法度,稚拙粗犷中见典雅,用“第三只眼”和传统幽了一默。吴培林的“对话”有底气,亦因苦练绝招,“牧泥”有方,他手下的绞泥经过叠、揉、镶、嵌、按等手法,既可成复杂规整的图案,令人无法想象人工制造竟可达到如此精确精密的程度,又可随心所欲、变幻无穷,使人感叹“人工人不如”。他独创的镶嵌法,在纹泥绞理密集处裁切一块,旋转后嵌回,使花纹错位,形成“日、月”等艺术意象,至今尚无人知晓其制作之诀窍。成功的“对话”会酿成历史,融人传统之中。
浪与帆
传统神韵之至醇与时代风尚之至美冶于一炉,融为一体,是吴培林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理想之花孕育理想之果。“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一个挥之不去的精神情结,吴培林反复揣摩鸡血石章“刘关张”名品的纹理和意趣,创制“刘关张”绞泥壶,三色泥团错综交合,纹斑奇谲,形成壶体;壶盖以“刘关张”脸谱浮雕点题,使难以摧摩的精神得到外化与升华。“人约黄昏壶”形体俏拨,壶纽又颇“俏皮”,绞泥花纹曲直相交,嵌一轮明月,把壶啜茗,不觉沉醉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浓浓的新潮感觉,悠悠的传说气息,其中挥动着与时俱进的创新脉搏。
吴培林的绞泥炉火纯青,变幻无穷,如诗如画,意韵深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千古绝唱中的意象、意趣、意境为后人反复揣摩、神住不已。“寒江雪蓑壶”壶体浑厚敦实,而壶盖作斗笠状,使整体呈一渔翁状,壶体之上,以“绞泥”作江岸远山、流畅天然;以“嵌泥”作渔翁小舟,简洁逼真;以“镶泥”作一轮培冬日,娇艳生动;雪欲止、日衔山、江欲静、舟似动,静谧冷寂之中透出一缕暖意,壶为我们欣赏古诗开启了一扇窗口。“眼底世界壶”泥分五色,花纹如游云如流水,两侧日月沉浮穿行其中,铭曰:“眼底世界、壶中日月、持平常心、生两腋风”,摩挲把弄,人生哲理恍然有悟。“帆影壶”直追“后现代”画意,涌动着源源活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