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1-24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泥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因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紫砂器是极其珍贵的,有“价埒金玉”之说。在宜兴紫砂器中,最受称颂的是紫砂茶壶,而紫砂茶壶的兴盛与饮茶风尚的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传紫砂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而紫砂真正创始于何时,在中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明清时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已经比较成熟,期间涌现出一批技艺高超的手工艺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一代名匠邵大亨。
邵大亨(1796-1850),嘉庆道光年间江苏宜兴上袁村人。他少年时便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制壶大家。其作品以气韵见长,多简洁庄重,气度不凡,独特的风格彰显了紫砂艺术典雅质朴的气质,在当时便被诸多好茶者和收藏家视若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宜兴县志》)一说,可见邵大亨的制壶工艺在当世便享有极高的声誉。有一则小故事就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据说,当时有个县官,珍藏了一把邵大亨的壶,却被丫鬟不小心摔坏了。县官大发雷霆,就要杀掉丫鬟以泄愤。邵大亨听说后,就挑了一担子壶去找县官,让县官在这担子壶里挑选一把,说:“你看哪一把壶可以换丫鬟的命,我就送给你。”县官挑了一把,便释放了丫鬟。于是,邵大亨就要把担子担走。县官阻止道:“你把这些壶都留下,你要多少钱我给你多少钱。”邵大亨听后当即就把壶全都砸碎了。县官见状很是惊诧,便问他何故如此。邵大亨道:“如果这些壶落在你们的手里,我不知道还要死多少个丫鬟,所以我宁可砸碎它也不能让它再害人。”邵大亨对自己的每件作品都很珍视,却不贪恋钱财,不留恋自己的心血,只为保护那些无辜的人不再因壶被害。此等胸怀,能成为一代宗师自是理所应当了。
这则故事也反映了邵大亨清介正直的孤傲性格。他这般正直的性格,在其作品中可窥见一斑。邵大亨的作品以浑朴取胜,气韵温雅,极富风骨。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馆。清代高熙在《茗壶说·赠邵大亨君》中赞曰:“其掇壶,颈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晌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且贮佳茗,经年嗅味不变。此皆前人所未逮者。”
在邵大亨作品中,最富盛名的是有着离奇传说的“大亨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千金之壶”便是它了。“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相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一珍品出现在宜兴蜀山一潘姓人家。潘家人为了鉴别真伪,请来宜兴紫砂二厂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做鉴定,确认为邵大亨真品。后该壶被顾景舟大师称赞为一件稀世珍品。1986年,潘家晚辈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以3万元的价格将这把“掇只壶”出让给了许四海。1987年9月,许四海建立了中国首家自筹民办的茶具陈列馆“四海壶具馆”。现在“大亨掇只壶”珍藏于上海市郊嘉定经济开发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它的离奇经历终于告一段落。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