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09 来源: http://www.zisha.com
“这是政府对于我们这些手艺人的认可,我会再接再厉,踏踏实实把它做下去。”面对自己入选湖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叶亚琴很高兴。
而像叶亚琴这样踏踏实实专注于传统文化技艺的人在长兴还有很多。在公布的湖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长兴有10名传承人上榜。到目前为止,长兴共有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名,其中,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名。
踏实做壶与“泥”为伴
在叶亚琴的冶陶居紫砂艺术工作室,屋内的展架几乎摆满了这些年来经她手制作的紫砂壶,可以说每一把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叶亚琴已经56岁,其中的三十多年都奉献给了紫砂壶制作。“1977年,我刚好20岁,从学校一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长兴陶器厂紫砂工艺组跟着一帮师傅学做紫砂。前八年我都是学习在紫砂壶上刻字。到了1985年才转向学习紫砂壶的制作,一转眼都三十多年过去了。”
“每一把壶,从最初第一步画图纸到最后壶的烧制完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按照壶的复杂程度,涉及的工序也不一样,一般一把壶的制作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我的壶都是自己全手工制作的,跟模具制作出来的壶相比,可以融入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叶亚琴说。
这么多年,叶亚琴获得了不少奖项,也得到了不少国内外人士的认可。
在交谈中,她还告诉我们,为了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如今儿子陈曦和儿媳妇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着学做紫砂,一个学做壶,一个学微刻和泥绘。“他们学得都已经蛮不错的了。”讲起两人的手艺,叶亚琴颇感欣慰地说道。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一定要传下去
和叶亚琴不一样的是,殷氏书画舫传承人殷再生则是子承祖业。
“民国时期,我的外太公李菊人就开始创办书画装裱,之后由于战争等原因停止过装裱,但手艺并没有丢,父亲开始重拾和继承装裱手艺,然后又传到了我。说实在话,一开始觉得没意思。接手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我接上来就很自然了。”谈及自己的手艺继承之路,殷再生如是说。
如今的殷氏书画舫已经成了浙江的老字号,虽几易地址,店里生意却红火依旧。原本面积还算宽敞的屋子,被待装裱和已经完成装裱的书画作品填得满满当当。
“书画装裱是门老手艺,虽然机器代替了一些过去的手艺,但现在为止我们装裱的工序还都是纯手工的。从拓画芯、裁芯、拓料、镶边、上墙、然后打蜡,最后上天地杆,到最后包扎完成,装裱一幅作品要经过十余道工序。整个过程,手要稳,心更要稳。”讲起装裱技艺,殷再生头头是道。如何将这种装裱技艺传下去,殷再生一开始有些发愁,装裱是个体力活,女儿是难以承受装裱这份苦差事的,好在自己的侄子殷千并不担心这个工作乏味和辛苦,已经跟着学了,这才没让百年手艺在他手里断掉。
传承人的坚持不懈才有了文化的承接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个传统文化的背后都有传承人。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不仅如此,文化传承者将文化传播作为自己最快乐的事。“对我而言,能够将传统文化,将紫砂手艺文化传承下去,是最开心的事情。”紫砂烧制技艺传承人蒋兴宜表示。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宜兴一带紫砂大师蒋蓉最小的弟弟蒋淦勤和他的两个哥哥蒋淦方、蒋淦春先后移居长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几十年殚精竭虑,培养了长兴大批紫砂人才。
作为蒋氏紫砂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蒋兴宜用紫砂将长兴和宜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蒋兴宜自小得到姑妈蒋蓉、父亲蒋淦方和两个叔父蒋淦春和蒋淦勤的指点、传授和熏陶,对紫砂颇有心得。
“我们没有把文化传承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文化享受。就是这样,我们蒋家才将紫砂工艺传承下去,让它在长兴开花结果。”蒋兴宜表示。
而长兴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相当重视的态度,也给了蒋兴宜及家人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快乐工作,快乐传承。“抓好传承人工作,就抓住了非遗保护的关键。”长兴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非遗大多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重要载体。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