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7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徐永君,涵溪居主人,工艺美术师、中青年陶艺家、紫砂协会会员。1967年生于著名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受紫砂文化的熏陶,高中毕业毅然从事紫砂事业,他的启蒙老师是徐建国,从艺期间,还得益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杨勤芳先生、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范永良先生、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先生指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创新,现作品已初具独特的艺术特点。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以光素器及竹货见长。
徐永君近照
1987年9月,刚迈出高中校门的徐永君,还没来得及憧憬未来,迫于家庭条件的窘迫,便无奈进入紫砂二厂,学习做紫砂壶。作为宜兴人,徐永君当时都不知道紫砂二厂的具体位置,好不容易边走边打听,到了厂门口,一扇其貌不扬的篱笆门,让徐永君顿时心凉了半截。
“那个年代,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做紫砂壶的。”徐永君直言不讳地说,“做个管理工作,或者当窑工,都感觉比做紫砂壶强。”但徐永君是一个不会轻言放弃的人,一旦他做出决定,就会坚持到底。“既然学就要好好学,一定要学出点名堂来。”在踏入厂门的那一瞬间,徐永君暗下决心。进入厂里一年,徐永君凭借着独有的艺术悟性和扎实的文化基础,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唯一一个跟着师傅一起进入研究所的学徒。徐永君善于运用线条来掌控整体造型的艺术美感,他创作的紫砂壶透着独有的文人意境,古朴、隽秀、不媚俗。
1990年,徐永君完成了他的成名作。那一年,他精心创作的“流线回纹壶”入选香港某公司举办的大型陶艺展,他的作品后又刊登于《壶锦》画册上。要知道当时在宜兴,作品能入选这个展会,绝对是对作者创作水平的最高褒奖和肯定。
徐永君作品 僧帽壶
“这把壶确实很不容易做”,徐永君回忆起当年的这件作品,也显得有些兴奋,他找来铅笔,在白纸上随手边画边说,“壶嘴、壶把、壶身,甚至壶盖,所有线条都是贯通的。同时,线条是讲究韵律感的,不是单纯的贯通,而是有节奏的结合。”除了整体的韵律感,徐永君还加入了细节的创新。在壶盖边缘的平面上,加入了细密的回纹元素,让整把壶不失淡雅,又提升品味。
紫砂壶不仅给徐永君带来了名,也带来了利。即使在90年代末,台湾经济不景气,紫砂壶遭受重创的时候,徐永君最少也能保持每年6~7万的售壶收入。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放弃紫砂,转做别的行业,但徐永君再次选择了坚守。徐永君并不满足于量,他经常琢磨,在不影响实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将壶做得更精致,如何提升艺术美感和创新力。
“艺术创作要耐得住寂寞。”徐永君静下心来,着力于技艺的提升和思维的创新。2004年,徐永君创作的“君子竹壶”荣获中国(福建)茶叶博览会“紫砂茶具大赛”金奖;2006年,他的“竹韵壶”获全国首届《独一壶》紫砂精品博览会金奖……
徐永君作品 祝福壶
徐永君在业内颇具影响力。除了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每隔一段时间,徐永君还会到各地去做紫砂文化调研,了解紫砂行业中优秀工艺师的最新创作。“张正中是学院派,他的壶在不脱离传统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范泽峰的作品也很有特色,他是有团队的支持,前段时间的‘佛’系列颇具文化韵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徐永君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研究,取长补短,希望在艺术创作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太极提梁”,是徐永君最近的得意之作,“这把壶看着简单,但整体线条、弧度,非常难掌控。特别是提梁和壶身结合的地方,两边泥薄厚不一,如比例稍有偏差,就容易把提梁拉断。”徐永君说,紫砂厂有个老艺人,工艺精湛,有人愿意出3~5万制作费让老人做太极提梁,老人都不答应,可见提梁壶的做工十分困难。
如今已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的徐永君,赞美的话已经听得够多了,他更愿意听藏友们推心置腹地说说,他还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他们这些人甚至比我自己还了解我的作品。”徐永君说,有一位福州的收藏爱好者,不仅眼光高,对紫砂的爱好更是相当执着,每天都会关注紫砂创作的动态,会经常跟他交流探讨紫砂艺术。
对于46岁的徐永君来说,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他并不在乎职称的改变,他在乎的是是否能达到艺术的巅峰。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