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9-0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收藏量丰富的本地收藏家黄兴(70岁),再次捐赠中国以外华人文物给筹建中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对于富有本地色彩和二战时期的文物,他则将它们无偿捐给我国国家博物馆。
黄兴日前在北京捐赠近现代有关华侨华人的历史文物及紫砂制品近900件,并获得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
他去年10月也捐赠400余件华侨华人历史文物,至今他已向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文物千余件。
黄兴回新后受访问时说:“收藏那么多年又捐出来,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回馈社会。
“能抢救的我就尽量抢救,我只希望有机构将它们好好保管和展示,与其让几个人看,不如让全中国或全世界的华人看。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还对我笑说,他要让1亿人看到这些文物。”
根据黄兴的了解,我国的国家博物馆主要收藏的是有本地色彩和二战时期的文物,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要的是全世界中国以外华人文物,因此对他的收藏都能全部接收,故此他是根据不同博物馆的需要来捐赠文物,并坚持分文不收。
他在去年已捐赠一批文物给国家博物馆,在他小小的房子内还有很多准备捐赠的文物,包括保留完好的英军铁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港务局员工的铜牌员工证,以及新加坡自治时期成立的建国队女队员的照片。
新加坡自治初期,政府为了召集失业的青年,而将他们组织起来为乡村和城市进行建设,解决失业人口的问题。
不过,黄兴说,由于许多建国队成员后来成了左派人士,很多相关的纪录都被毁坏,因此剩下的更显稀有。他这次捐赠给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包括从明代至现代的紫砂制品,其中许多出自名家之手。
其他藏品还包括陈嘉庚有限公司分行门市发票、早期华侨结婚礼服等华侨华人历史文物约500件,时间跨度从乾隆年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就是通过历史文物把华侨华人奉献的历史、奉献的精神展现给世人。此举得到了中国内外华侨华人的积极响应。
黄兴从事金庄生意,他早年毕业自南洋美专(目前的南洋艺术学院),还曾在南艺执教。他从1968年开始收藏历史文物,其中以旧报章最多,包括数百份早期的中国《人民日报》和新加坡的《新国民日报》等。
黄兴收藏许多
中国名家紫砂壶
价值不菲的紫砂壶,从中国流入东南亚,至今又回到中国。
对紫砂壶情有独钟的黄兴,在本地收藏到中国许多名家的紫砂壶,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另外也有清代到民国年间的,以及文革时代的“文革壶”。
他说:“尤其是文革壶,很多人因受到伤害而在文革后将它破坏,一些人就把它们藏起来,等改革开放后才将它们出售,后来通过古董商流传到中国以外。”
黄兴收藏的名家紫砂壶包括明代的徐友泉、时大彬、清代的杨氏兄妹三人、程寿珍、黄玉麟,到民国的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现代的紫砂壶则出自蒋丽萍、尹和军、谢曼伦和周定芳等。 这次送给华侨博物馆的紫砂壶是他的珍藏品。单单是民国时期顾景舟的作品就有70多个。
他说:“很多现代的作品都出自他的门下,以市价来看,单单是顾景舟这批茶壶就值新币30多万元。”
被喻为“壶艺泰斗”的顾景舟一生三次参加中国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很大,作品为中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石叻坡民俗文物馆关闭
又一批文物送往中国
位于马城的“石叻坡民俗文物馆”已关闭,本地又一批文物送往中国。
本地民俗收藏家陈来华(67岁)在6月初将创办的文物馆关闭,展览品都被拆卸和包装到一个集装箱内,无偿捐赠给正在筹建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他把民俗文物馆中“飘洋过海到南洋”的部分,也就是反映早期华人移民在新加坡生活的上千件、重达1万4000公斤的文物捐出。
这些收藏是他23年来的心血,多年来他也举行过许多展览,曾帮助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2005年他搬离华裔馆的展览场地,在马城开了石叻坡民俗文物馆。由于无法偿还租金,经营上面对很大的困难,他最后选择把收藏全部捐出。
他回新后受访时说,他不会轻易放弃,会设法为剩余的收藏寻找出路,其他的情况他一概不多谈。 国家文物局受询时对陈来华捐赠文物到中国之举表示赞赏,并表示由于文物局也收藏许多相似的文物,因此无法接纳他的收藏。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预计2009年完成。完成后的博物馆将通过展示长期以来华侨华人所形成的许多有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全面展现华侨的奋斗历程,和他们对居住国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所作出的贡献。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