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8-13 来源: 紫砂之家官方
在书画界,仅凭一幅画名垂千古的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中国诗坛,因一首诗万古流传的是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同样在紫砂艺苑,也有因一件旷世之作而百代不朽的,那就是——清代女艺人杨凤年和她的“风卷葵”。
▲杨凤年 风卷葵
1.风吹葵叶,一把壶的诞生
关于杨凤年,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众说纷纭的紫砂史料只要提到她,口气便一律变得恭敬。
然而,紫砂史上记述她的笔墨虽然恭敬,但少得近乎吝啬。
有关杨凤年的生卒年月不详。最后她嫁给了谁,生活得如何?至今没有人找到翔实而可靠的记载。
但我们可以想象,100多年前,宜兴蜀山窑厂一望无际的阡陌上,种满了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每一棵向日葵看上去都那么俊朗挺拔。
杨凤年每天经过这里去窑场给哥哥送饭,走进那片汹涌的向日葵地,特别是有风的日子,那些舞动的葵花,像跃动的火苗,强烈地烤炙着凤年的心。
于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凤年若有所思地举起了一块泥,就这样,《风卷葵》诞生了。
以风吹葵叶的动感入壶,造型简洁明快,圆润古朴。表现葵花在一刹那的灵动之感,其曲线顺畅自然,神采飞扬,收尽了天地之灵气。
横空出世的《风卷葵》既有光素器的基础与特质,又有花器的妩媚与灵动;它打破了光器与花器楚河汉界般的隔阂。让寻常生活中的一件饮器充满了温暖可人的诗意。
而杨凤年,一个村姑式的紫砂艺人,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奋力一搏,也成就了紫砂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2.华荫棠,用一生守护一把壶
一位享年102岁的世纪老人——华荫棠,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用一生守护风卷葵。
若没有他,或许就没有传世茗壶风卷葵了。
▲年轻时的华荫棠
上世纪30年代,宜兴丁山白宕一户人家盖房子挖墙基时,发现了一把泛着青光、完好无损的紫砂壶,虽然这个人不懂紫砂壶,但他知道这一定是件宝贝。于是找华荫棠先生请他过目。
当时的华荫棠先生是丁蜀镇最大的陶业老板,结交了各界社会名流,被当时商界称为“缸瓮大王”。
▲华荫棠代表宜兴参加第二届全国工商联大会
华先生看到这把100多年来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风卷葵”,激动不已,当即以3石米的高价买下(当时1石米是150斤,3石米在当时已是高价,相当于一个陶工一年的收入)。
“风卷葵”壶重见天日,本是喜事,可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不仅掠夺资源,更千方百计抢夺中华国宝。他们处心积虑的抢夺,并翻箱倒柜寻找。
原来华先生早有防范,在日军来之前,就把“风卷葵”送到乡下的阿舅家中,自己为避日军纠缠,则远走他乡。
外患未除,内忧又至。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王懋功早就对“风卷葵”垂涎三尺,他命官员请华先生吃饭、喝茶,想借机套出“风卷葵”的去向。
华先生在高压下,无奈拿出一件清代制壶高手邵大享的“掇只壶”,以保住了“风卷葵”。
▲邵大亨 掇只
而到了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华老为保护这件作品想尽一切办法,最后把这件稀世珍宝和其他杂物一起放在一个废纸堆里面。
苍天有眼,这把风卷葵静静地“躲”在角落,在风雨中又逃过了这场“浩劫”。
直到1982年宜兴陶瓷博物馆建成,华老将历经许多磨难而精心收藏的无价之宝“风卷葵壶”,与另一件杨凤年制“竹段壶”无偿捐赠给了博物馆。
▲杨凤年 竹段壶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藏
3.顾景舟,三年不仿此壶,为何?
在这把风卷葵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之前(1980年),华荫棠先生曾借给紫砂厂陈列室。
据说是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大师想仿制一把。
然而,时近3年,一直没有动手,最后将原壶奉还给华荫棠。
有人想知道其中原因,便请教顾景舟大师,问及为何不曾仿制这把《风卷葵》时,泰斗笑答:
“仿像了,只不过是像而已;
如果仿不像倒显出笑话,
而且故人的心境和心态、故人的气质和气度,仿也确难。”
▲顾景舟大师制壶
一个紫砂艺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把她的才情和灵性全部化入壶中,并且能够和谐地体现于壶的每一个细节,人壶合一,融会贯通。
我想,这也是顾景舟大师没有仿制的原因所在吧!也正因此,杨凤年的《风卷葵》,成为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顶礼膜拜之作。
4.经典风卷葵欣赏
▲清早期 陈伯芳 风卷葵
2014北京匡时 成交价:RMB 207万
2012北京保利 成交价:RMB 132.25万
▲江建翔 《风卷葵》
2011长风拍卖 成交价:RMB 69万
2012上海工美 成交价:RMB 13.8万
▶ 潘明星 风卷葵
▶ 陈彩敏 风卷葵
▶ 闵璐 风卷葵
▶ 江建翔 风卷葵
以风吹葵叶的动感入壶,表现葵花在一刹那的灵动之感,凤年的才情和灵气通过无形的风的演绎,铸就了传世的经典。
这经典穿越时光的间隙,越发熠熠生辉。
大风起兮葵飞扬,那一片跃动的火苗,在紫砂历史上,兀自燃烧了百年。
而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不断传承、感悟、创新,融入新的血液,也将塑造着下一个传奇……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