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6 来源: 网络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只要有一只茶壶,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把茶壶,我希望它是紫砂!”著名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在接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马未都与紫砂的缘分始于童年。童年时期,马未都和姥爷特别亲近,在他的记忆里,姥爷身边总有紫砂壶相伴。“我觉得那把壶太有趣了,一倒茶龙头就会伸出来,再倒一点茶呢,龙舌头就伸出来了。”当时,姥爷还会给马未都讲述这把壶背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这也让童年时的马未都就知道了紫砂是门有故事的艺术。20世纪80年代,马未都在古董跳蚤市场上也淘了不少紫砂壶,第一件就是民国时期制壶名匠程寿珍的作品。就这样,紫砂串起了马未都和宜兴的渊源。
“上次来宜兴时,我还与顾景舟等紫砂老艺人交流过,向他们请教了许多关于紫砂历史的问题。”马未都说,时隔30多年再来宜兴,他一路走一路看,也被宜兴这座小城的精致程度和人民的幸福指数折服。“如果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达到这个标准,我们绝对处于全世界前列,这就是妥妥的国际化。”马未都说。
此次来宜期间,马未都与紫砂进行了深度接触,这也让他对紫砂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他看来,紫砂属于“含蓄美”。他随手拿起手边的一把紫砂壶说,这样一把壶拿在手里,有多层感受。第一层是视觉,可以看出是非常圆润的一个小圆壶。第二层是触觉,紫砂壶的光洁度介于光滑和砂感之间。第三层即使用功能。“有很多词汇能反映中国的文化心理,比如有一个词叫把玩,这个词在其他语言中没有。”马未都说,紫砂就能给人这样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在宜期间,马未都拜访了老中青三辈共300余位紫砂艺人。了解到宜兴全市有近10万紫砂从业人员,马未都感叹紫砂艺术发展的蓬勃生命力:“无论是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年龄层来说,这都是现象级的!”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等老一代紫砂工匠的坚守,中年紫砂工匠的传承,以及年轻一代紫砂艺人的热忱。“尤其是不少外地来的年轻人,他们正是出于对紫砂文化的热爱,才远道而来,求学扎根,这也恰恰体现了紫砂文化的包容性。”马未都说。
谈起紫砂发展的新业态,马未都说:“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不用刻意回避商业,关键是看用什么形式去拥抱市场。”形式正由被动销售向主动销售转变,所以艺术创作者在面对市场时,可以在深耕传统的基础上主动输出,用有魅力、有底蕴的文化吸引消费者,培养他们的消费潜力。马未都说:“利用好直播带货等新型传播媒介的优势,可以让宜兴紫砂站上更大的舞台!”谈起以紫砂为依托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他也说起了自己的“金点子”:“培育文化业态、壮大文化企业、创新推动跨界,紫砂产业的发展必将更上一层楼。”
“紫砂在陶瓷这个领域,犹如大熊猫在动物这个领域。”在采访中,马未都还多次用大熊猫类比紫砂。如何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紫砂,在此基础上让紫砂搭上国际化的快车?马未都认为,首要的还是要让外国友人认同我国传统的饮茶文化,“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让他们了解这种喝茶的方式,用紫砂壶来泡茶有什么特别之处,文化的认同才能打出闪亮的国际化名片。”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