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来源: 网络
“紫砂艺术要展现时代风貌!”
”李白的诗,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用紫砂壶将他的意境表现出来了!“
“秋风吹下红雨来。这是石涛的诗,傅抱石为之创作了画作,我用紫砂创作了新品!”
吕尧臣大师接受凤凰艺术名家访谈栏目专访,尧臣大师不仅展示了他最新创作的新品,而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代紫砂文化的内涵。
听吕尧臣大师说紫砂,看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讲尧臣壶艺,让我们一起感受艺术之美——
我给吕尧臣写过一篇文章叫《苦心孤诣 匠心独运》,就是说他确确实实在这里苦苦地追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不满足于传统,不是重复传统,而是把传统的精华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在设计构思上,在整个出来的紫砂作品上,是新的,是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而且是有韵味有内涵的,所以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当时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张老师(张守智)说:“你看,将来宜兴紫砂吕尧臣绝对是制壶第一人,而且很突出。”不是我多有真知灼见,是他的东西在那里,只是我认识了它。
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跟吕尧臣先生的接触当中,我觉得他的优点首先是把传统学得比较透,深深地领悟传统的精神、传统精华的所在。
沙漠之舟 [ 编号:110023 ]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说是传统文化这个沉重的包袱把中国压得直不起腰来,喘不上气来,因而传统文化不能发展。错了!不能发展的原因正是因为对传统精华的遗忘和不认识,没有冲动。
传统是需要延续的,传统不是一个吓唬麻雀的稻草人,它应该是一把钥匙,应该为我们打开思路。那么吕尧臣在学习紫砂的传统上,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有时跟我谈到,吴云根老师、朱可心老师,谈到顾景舟老师,他对这些老前辈们的长处看得非常冷静。对古代的东西,也是冷静分析。
相扑(吴冠南装饰) [ 编号:196334 ]
我觉得认识是先导,没有认识的实践是盲目的。他研究些理论。我对他讲过,有些理论家写的文章看不懂,本来很简单的东西,他跟你说得特神。我说理论家应该不蒙人,不骗人,不吓唬人,应该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行之有效,这才叫理论。
所以尧臣在理论的探讨上跟我谈得很朴实。他注重对理论的思考,这是最最重要的。在我们很多紫砂从业人员当中,在钻研工艺上是没得说,但是在理论的思考、探索上缺少一点。那么尧臣在这一点上是很难得的。
贵妃出浴(套壶) [ 编号:195318 ]
第二,他的创作思路是开放型的而不封闭型的。我给他作个比方,他的创作思路好像是张开的一张网来打鱼,我是姜太公钓鱼,一个钩钓鱼,愿者上钩;他就是兼收并蓄,思路开放,吸收的东西多,大家看他的作品,那个《竹炉茶具》就有家具的成分在里头,有的作品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各个方面的东西都吸收过来,然后他会加以融会,这点最不容易。
如果简单地搬过来,就不会协调,达不到一种和谐,缺少自己紫砂的语言,这样的话就会不伦不类,尧臣的功力是能够把它融会,而变成自己的紫砂语言。他的几个创作阶段,在不同的方位进行了探索,所以看他的东西感到很丰富,有的是从形态上出现新的结构和形式,有的是从材料上来寻求新的感觉,有的是在局部的处理、细节的处理上画龙点睛,手法很独到。
我收藏的《提花壶》,就中在盖顶,一点之美,确实是画龙点睛,而且是传统的紫砂里没有这种手法——用图案。像《玉带壶》是吸收了汉代丝织品的纹样而加以转换的,提梁也不同,他能够把它融会,感觉是协调的。如果吸收不好,囫囵吞枣,就不可能产生协调。
另外,我觉得尧臣在处理造型掌握分寸上特别到位,在这一点上尧臣是特别专注的,投入的,而且反复思考的。这个尺寸特别重要,过了不行,不够也不行,适可而止,适度这一点确实是不容易。就像那个壶嘴,长一点短一点都在这里头。其实这个壶不就是一个嘴、一个盖、一个把吗?就这么一个体你能做出什么呢?而他在这上面的处理、推敲特别得当。
像《天际壶》,用绞泥的,那个绞泥手法很独到,壶的嘴和把手的整个结构感觉新,和传统的不一样,而且那些嘴比较短,短得合适,再短就不行了,所以他在考虑构件位置的选择上也是特别好,这个点和位置特别重要。他在分寸推敲上确实下了苦心的,反复斟酌和探索。这一点自己要有判断力,这个能力的修养和平时的积累,和观察古代优秀作品是紧密相联系的。
再讲风格。风格就是人。一件艺术品脱不开一个人的性格、爱好、修养、经历以及他在这方面的文化积淀。尧臣多方面的爱好促成了他在这方面的修养,因而在他处理一些单纯的几何形体构件组成的壶时,就有韵味,有内涵,看起来耐看,玩起来好玩。一个东西如果看两天就没劲了,一个收藏就没意义了。所以,任何一件艺术品需要和谐,古希腊美学就讲到关于和谐的问题。尧臣的紫砂壶整体是一种和谐,表面一种韵味,既有传统的精神,又有自己的特点。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文
文章转自大师尧臣,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