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15 来源: http://www.zisha.com
在陶都的紫砂艺苑里,有一对姐妹,她俩个子差不多,长相差不多,都有一颗聪慧的心,一双灵巧的手,创作的紫砂壶多次获奖,深受人们喜爱。这对在紫砂艺苑里争奇斗妍的“姐妹花”,就是谭晓君与谭晓燕。
记者:你俩是一对亲姐妹,长期从事紫砂艺术,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些壶迷称你俩是绽放在紫砂艺苑里的“姐妹花”,对此你俩是怎么看的?
谭晓君:这也许是壶迷们对我和晓燕的抬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和妹妹晓燕自踏上紫砂艺术道路以来,就一直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在生活中是一对好姐妹,在艺术追求上是一对好搭档。举个例子,我俩同在父亲的陶逸轩工作室里创作,每当一把壶成型后,总会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哪里存在不足,哪里需要改进。因为我俩是姐妹,说话可以坦诚,批评可以尖锐,所以,我能听到她真正的意见,她能听到我真正的想法。我俩就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从事着紫砂艺术的。
谭晓燕 鱼跃(山)
记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是你俩的父亲,与别人相比,你俩从事紫砂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理说,你俩只要拜父亲为师就有一辈子都学不完的东西了,可当初为什么还要拜别人为师呢?
谭晓君:我是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因为父亲主要是搞雕刻,所以我也学了好几年的雕刻。但父亲说,从事紫砂艺术,你们应该有你们所走的道路。因此,我于1988年前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陶瓷设计,从陶刻转到紫砂壶的设计创作上。接着,我先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学做紫砂壶,后又拜汪大师的高徒江建祥为师学艺。
谭晓燕:应该说,父亲是我和姐姐的终生师傅,在他的身上,有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到、学不完的技艺。但父亲要我们拜别人为师,是希望我们采众家之长,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我是从1986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雕刻的,1989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于1992年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师从鲍利安、周定华,学习制壶技艺。
记者:现在,你俩从一把壶的设计、制作到雕刻,都能够一手完成,可以说是技术全面。那么,你俩创作了哪些比较好的作品呢?
谭晓君: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在具有创作能力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新品推出来。就说2001年创作的“花翎壶”,是我根据清朝时期官员的顶带花翎而设计创作的。有次我在看电视时,看到清朝官员的官帽,突然产生灵感,决定以官帽为题材创作一把紫砂壶。经过精心设计,“花翎壶”的整体造型像一顶官帽,壶盖上的圆珠被我一反常态,故意拉长,就像帽顶。我希望人们面对官帽,一方面要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另一方面要珍惜官帽,做一个为百姓所敬佩的清官。这把以官帽为题材的“花翎壶”,起到的正是这样一种警示作用。它获得2002年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05年全国礼品艺术品博览会一等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同年创作的“汉风壶”,壶的造型端庄凝重,壶身上两道挺括的线就像被风鼓起来的一样刚劲有力,再配上有力的短嘴、粗把,突显出了汉韵古风。“汉风壶”获得2001年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评优秀奖、2002年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谭晓君 汉风壶
谭晓燕:我创作的“古韵壶”,灵感产生于一只古色古香的花瓶。有次我见到一只花瓶摆在那里,端庄大气,充满古朴韵味,便决定以这只花瓶为造型,创作一把端庄大气、充满古朴韵味的紫砂壶。我大胆地将壶身拉高,使壶的造型显得挺拔大气,并像花瓶的一个部分。这把壶的造型虽然很简洁,但气度天然,古韵扑面而来。“古韵壶”不但获得2005年全国礼品艺术品博览会一等奖,而且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波清鱼跃壶”稳重之中有活泼,并颇有诗情画意。壶身下半部的三道细线就像一片波浪,而壶钮则像一条跃出水面的小鱼,此外,壶身上部雕刻的几条太湖小白鱼,更显“波清鱼跃”的场景。这把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记者:你俩总体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样的?
谭晓君:总的来说,我们的作品都以古朴、稳重、大方为特色。我们喜欢紫砂壶的古朴、稳重、大方,所以就在自己的作品上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格。
记者:你俩虽然有一位大师父亲,可你俩在外面却很少张扬,这是为什么?
谭晓燕:父亲常常对我们说,紫砂艺术永无止境,就算是成为一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了,还有一个个艺术高峰需要攀登。因此,他希望我们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壶,低调对待名利,少在外面张扬。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很少在外面张扬自己,也不愿意借父亲的名气抬高自己的身价,我们只想像父亲所说的那样,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壶,在紫砂艺术之路上能够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片脚印。
记者:在当今年轻一代的紫砂艺人中,能有这种想法实在难能可贵。那么,衷心祝愿你俩这对“姐妹花”在紫砂艺苑里绽放得越来越鲜艳。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