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07 来源:紫砂之家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端,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伴随着中华农耕史发展和繁荣着。宜兴紫砂壶则属于陶器,它的出现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也正是中华滚滚长江水哺育了一代代宜兴人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双手创作出承载思想与中华深厚文化的艺术结晶,发展至今,宜兴紫砂壶享誉全球,和长江流域的渊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宜兴紫砂壶经历了历史的滚滚浪涛,并未显出老态龙钟的疲惫,却越历久弥新,这和深厚的传统中华紫砂文化和宜兴人民的不断创新惜惜相关。
中华宜兴紫砂文化源远流长,从明代正德时期的书童供春,制作出像树瘤形状,并刻上树瘿花纹的供春紫砂壶开始,其形状的可爱与精致,备受人们的喜爱。而后到了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供春的传人时大彬、李仲芬、以及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再到第二时期的清初紫砂壶大师陈鸣远、惠孟臣,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出来紫砂壶的雕花艺术,又因紫砂壶大师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当时出现了很多紫砂壶的赝品,所以便发展出了对紫砂壶落款。第三时期的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杨彭年与陈曼声合作的曼生十八式更是经久不衰,是现代人难以超越的经典。紫砂壶在顾景舟大师之前,也经历了因循守旧的紫砂艺人,他们并没有岁紫砂壶进行创新,并且制壶手艺也日渐草率荒疏。而当代的紫砂壶大师顾景舟,将紫砂壶的制壶工艺锻炼得炉火纯青,并推陈出新,紫砂技艺便登峰造极,宜兴紫砂闻名遐迩。建国后的紫砂艺人除了顾景舟,还有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并称紫砂七老艺人。现当代的更有徐秀棠、徐汉棠、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李昌鸿、鲍志强、顾绍培、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独领江山,可谓宜兴当地人杰地灵,紫砂的繁荣与昌盛与他们辛勤的耕耘与天生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从上面我们便可以看出,紫砂壶艺流传至今,光是靠艺人的守旧是不行的,正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长久的走远。宜兴紫砂壶也并不能一味的创新,而是要在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脱离了这些,便脱离了紫砂壶的文化发展轨道,不符合传统与创新的发展规律。正是由于紫砂壶艺人的不断承古出新才能创作出姿态万千的宜兴紫砂壶,造型种类的队伍仍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纵观宜兴紫砂壶在不同的时期,其风格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个时代有其不同的审美风向标,这便是紫砂壶创新的意义所在。
紫砂壶的美是因承载着中华古文明而熠熠生辉的,它是现代人在用紫砂壶喝茶之余的精神依恋,是紫砂艺人继续创新的根源,反之,如果抛弃传统,就如一条堵住的臭水沟,左右上下不通,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其必会离正道渐行渐远。但是紫砂的创作也不能因循守旧,这样一条道走到黑的紫砂,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不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其前途也不会宽敞通明。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