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1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紫砂之家讯:2009年9月10日至14日,由国家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暨第三届苏州论坛”在苏州举办。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亚亦应邀参加,并围绕宜兴紫砂的生产性保护,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
记者:吴老师,听说您前不久应邀参加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三届苏州论坛活动,请您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概况。
吴亚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苏州论坛始于2005年,是我国文化主管部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召开的高规格、大规模的学术会议。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总结交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经验,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参加 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负责同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及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等。与会人员达到150余人,活动内容主要是总结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经验; 研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相关优惠政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记者:举办这样的活动在当前具有什么意义?
吴亚亦: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保护文脉、传承真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当前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缺 乏文化自觉、忽视文脉传承、过度开发、科技成果利用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充分认识开展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工作要融入社会、融入当代、融入民众,要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本次活动中,与会代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博物馆、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记者:请问吴老师,您为什么会参加这次苏州论坛活动?参加活动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吴亚亦:宜兴紫砂,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公认的实用价值,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文化部领导专家的重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陪同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活动;2009年2月再次与师傅汪寅仙大师参加 了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在北京农展馆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或许是因为我在这两次活动中展示了紫砂壶全手工技艺,给文化部领导及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8月中旬,我接到宜兴市文广新局的通知,作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参加国家文化部主办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并要在会上发言。
记者:您参加这次苏州论坛活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独特的感受?
吴亚亦:这次苏州论坛规格高,规模大。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传承人、专家学者以及“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代表共150余人,就 “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经验、困难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可以说是一次群贤毕至,闪耀思想火花的盛会。
记者:你在这届苏州论坛上,就宜兴紫砂的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提出了哪些观点?
吴亚亦:在这次论坛上,我应邀以《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为题,专门做了书面发言。这个发言稿也是我接到通知后广泛调查走访,听取有关领导,紫砂界前辈的意见精心准备的。
在发言中,我着重向大会介绍了宜兴紫砂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和设想。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各级政府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整个紫砂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宜兴紫砂正日益彰显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和蓬勃的发展生机。结合现状,我还谈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要保护好紫砂陶手工技艺存在的地域空间
紫砂陶艺作为一种驰名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自己的生存地域空间,也保存于一定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中。从保护角度而言,单纯地谈工艺遗产本身的保护,而不保护其地域空间及文化生态背景,也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永久的保护目的。
从 2005年开始,宜兴市政府禁止紫砂矿的非法开采、乱采滥挖,并予以依法打击。“资源危机”促使整个紫砂行业开始重视宜兴紫砂生存地域空间的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紫砂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支持,紫砂地域空间的保护是紫砂陶制作技艺保护的核心和内涵,如:从事紫砂陶生产和经营的古街区、古河道、遗迹遗址,与紫砂相关联的传说等,都应纳入到该项目的生态保护体系中。
二、要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紫砂壶技艺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备的制作方式。以前,紫砂人才的培养强调师承。我72年进厂学徒,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基本功学起,捶 炼泥巴,打泥片,打泥条,从而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导致传承人培养受到影响,传统的手工技艺行规难以继承,艺人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行业自我约束力松弛无序。针对这些情况,我感到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刻不容缓。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紫砂接班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蕴含在紫砂艺术中 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目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丁蜀职业高级中学都开设了紫砂专业,培养从保守日益走向了开放。技艺传承也逐步演变为职业教育与拜师学艺相结合等方法,有计划地对有志从事紫砂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我认为还要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比赛和陶艺作品展等活动,拓宽紫砂艺人 的文化视野,推动传统紫砂工艺的传习。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宜兴紫砂传统工艺的内涵和文化意义,提高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三、要提倡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在生产实践中的保护,是真正有效的保护和延续传统技艺。传统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需要整合政府、行业与紫砂从业人员等多方力量,把握引导整个紫砂行业向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宜兴紫砂制作技艺的挖掘和整理,定期组织开展宜兴紫砂制作技艺活动;积极引导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管理,提高艺人的职业素养,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记者:在这次活动中,其他与会人员提出了哪些重要观点,对宜兴紫砂的传承与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吴亚亦:这苏州论坛可是说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英会、诸葛亮会,其中有不少观点非常就见地,对宜兴紫砂的发展和保护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如无锡竹刻的国家级传承人乔锦洪认为,“竹刻艺术品历来属于制作的小型雕刻,不适于大批量生产。即使是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也应该保持无锡留青竹刻的基本风貌,不能丧失项目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一定不能因为大批量生产出现粗制滥造或过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而导致艺术的变异和退化。”对作为艺术品的宜兴紫砂来说,同样也不适合批量生产,个中道理和无锡竹刻应是一样的。
同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虽然目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生产性保护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存在不少问题。如因不合理开发,导致部分“非遗”项目过分商品化,有的则丢弃了自己的灵魂和文化,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传承文脉,与会专家表示,国外有很多企业可 以传承几百年,而我们有一些“老字号”企业在今天却难以为继,就是因为缺乏文化自觉。这些只注重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行为,不但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面临消亡的严重后果。与会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做好 “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针对目前一些地区存在的 “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也要在深刻把握“非遗”项目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保护性开发,政府应多方位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相比较而言,宜兴紫砂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出现了日益繁荣的局面。对此,参加这次苏州论坛的专家学 者给了高度肯定。但是宜兴紫砂如何长盛不衰,仍是需要时刻思考、反思和探讨的问题。希望我今后能继续有机会参加这样高层次的苏州论坛活动,并作为一名紫砂从业人员,为宜兴紫砂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您不断创作更多的佳作,艺术之树常青!
吴亚亦:谢谢!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